不负青山 逐绿前行
转自:贵州日报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资料图片)
紧紧围绕贵州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试验平台的建设定位,茅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主动扛起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实践基地、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的责任担当。
面对时代大考,茅台这样答题:健全完善有机原料、有机酱酒食品、可再生资源利用全链条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循环体系,减污、降碳、技术创新。
2020年7月28日起,茅台对厂区实施单双号限行,这样每个工作日出入厂区的车辆减少了50%左右。外单位因工作需要进入厂区的,需提前告知车牌备案,方准入内。通过施行“私家车限行+公务车保障”的运行方式,工作日平均减少车辆运行11000辆,年减少尾气排放约1.65亿立方米,相当于6930棵树对废气的吸收量,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厂区空气优良率达98%以上。
酿造茅台酒的水取自赤水河,除了酿酒用水外,茅台其他用水是舍不得用赤水河的水。茅台厂区绿化总面积大约143万平方米,绿化率30%以上,每天为绿树草坪浇水的水从哪里来?茅台集团环保处污控科工作人员透露:绿化清洁用水,大多来自污水处理厂。
酿造茅台的原料是高粱和小麦。高粱小麦经过九次蒸煮七次取酒后成为酒糟。酒糟的产量往往数倍于基酒。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按茅台酒年5.65万吨基酒产量推算,一年将产生20多万吨酒糟。但在茅台厂区却看不到酒糟的踪影。它们去哪儿了?
它们去了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为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茅台大力建设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践行将酒糟“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发展模式,将废弃酒糟、窖泥、曲草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实施以酒、气、肥、饲料为主线的系列项目,实现了酒糟等酿酒固废“吃干榨尽”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目标。
据介绍,茅台生态循环产投公司现有30万吨废弃物年处理能力,可实现年产复糟酒1.5万吨,生物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有机肥12万吨,有机饲料2万吨,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茅台制酒生产上,要常用到锨,它的手柄为木棒,对木材的消耗量大。2018年至2021年,生产管理部为这根木棒,专门启动“碳纤维材料在传统酿造工用具改进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研发出碳纤维复合材料锨棒,轻便、省力、耐侵蚀、寿命长,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对林木的砍伐,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举措。
从生产废料的循环利用,到一根锨棒的探索改进,茅台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可谓高位谋划,细处着手,不断开拓创新,尽可能让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生产方式绿色化,持续提升生态质量效益。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建设“生态茅台”为中心目标,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赤水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贯彻“清洁化、多循环、低排放”生产模式,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色,打造集种植、酿造、商贸、文旅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链条。2022年,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区被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态+文化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与绿色产业协同;微生物资源保护与酿酒产业提质增效共赢;“酒文旅”融合发展;品牌与资金优势显著地区、企业高效推动乡村绿色振兴以及“制度融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相协同的创新体制机制五大转化路径。
如今的茅台,已进入“高质强业”新征程,茅台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整体部署,让生态环保工作思路更清、定位更准、路径更明。
茅台集团“一基地一标杆”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到2025年,优化形成茅台酒15.03平方公里核心酿造区的“三生”空间布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绿色低碳,构建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链,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版图片由茅台集团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