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者的话:
又到了春耕备耕时节,各地金融机构已早早地做好了准备。针对春耕农忙时间紧张、农户金融需求复杂等实际情况,金融机构投身到新一轮的支持春耕备播生产中。三年疫情过后,今年金融助力春耕备播生产既有传统模式的延续,也有创新的举措,本报从本期开始,推出三期“春耕正当时”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浙江台州,椒江章安上千亩连片的水稻田里,农用拖拉机正往前翻地。“时节不等人,农行的‘惠农e贷’是我1月16日通过手机申请的,当天下午到账30万元。现在种子肥料都准备充足,啥都不愁了。”章安街道石棋盘农场负责人陈文斌赞不绝口。
当前,金融机构春耕备耕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不少机构未雨绸缪,从去年年末开始便将支持春耕备耕作为当前“三农”金融服务的中心工作,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春耕备耕金融服务效率,助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好局、起好步。
提早设立专项资金
足额保障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从农业银行总行了解到,该行优先保障各地春耕备耕资金需求,提供贷款利率优惠、专属信贷产品、业务费用减免等政策支持,今年力争发放春耕备耕贷款16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春耕备耕期间,该行计划投放农户贷款800亿元,为广大农户提供便捷安全融资服务。
具体来看,该行建立春耕备耕信贷服务“绿色通道”,实行信贷审批优先受理、优先办结等机制,提高春耕备耕贷款运作效率;根据春耕备耕实际需要,在产粮大县支行网点设立专门服务窗口,组建金融服务下乡团队,努力做到不误农时;推广应用手机银行乡村版,不断丰富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场景金融,以金融科技提升春耕备耕服务能力效率。
给陈文斌提供贷款的就是农行浙江台州椒江支行。记者从该支行了解到,围绕种苗培育种植、农资生产运输、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再生产等重点领域,春节前,该支行便已组织辖内网点深入春耕生产一线,走访当地种粮大户、育种机构、农资公司和农业合作社,提前匹配专项信贷额度,优先满足春耕备耕金融需求,确保资金及时入账,不误农时。2023年开年至今,该支行已累计为辖内农户投放3800万元贷款用于春耕备耕专项生产。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嵊州农商银行也及时出台春耕生产支持专项方案,设立5亿元春耕备耕专项资金,足额保障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各类涉农主体春季生产金融需求。
为确保春耕信贷资金及时投放到位,嵊州农商银行抓住春节期间农闲时节,结合各区域农业特点,采取划片包村、网格走访、组团服务等方式,组织人员开展数字普惠大走访活动,在全面了解掌握春耕资金需求的同时,积极宣传优惠利率政策和特色信贷产品,为春耕备耕信贷支持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今年以来,嵊州农商银行已累计走访涉农主体1000余户,收集金融需求超200个。
“软硬件”齐发力
为农户生产保驾护航
在杭州余杭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伴随着“轰隆隆”的作业声,飞翔于麦田上方的无人机成了助力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我们现在共有8台无人机,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喷洒250亩左右,无人机作业比人工喷洒均匀,覆盖率高,不仅节省时间,效果还更好。”该合作社工作人员感慨道。
自从在余杭农商银行申请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以来,合作社创新种植理念,引进机械化生产工具,不断扩大种植范围,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一步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今年合作社准备启动益民稻麦烘干加工中心建设项目,余杭农商银行计划为合作社负责人发放200万元贷款。
记者从余杭农商银行了解到,今年,余杭农商银行聚焦农机农资生产、供应相关主体,有效摸排农具、种子、化肥等储备情况,第一时间开启春耕备耕“直通车道”,并综合运用贷款、丰收一码通、丰收互联等多元化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及其他金融服务难题,保障农资生产链及供应链“不断档”。
春耕备耕“硬件”备全后,如何有效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缺少抵押物等难题?
浙江永嘉农商银行组织221名共富专员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农户资金需求,并根据农业经营范围、生产情况、资金用途等维度信息为农业经营主体定制“共富茶叶贷”“农业产业贷”“生态种物园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融资方案,既有效缩短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半径,又加大了贷款利率优惠力度,信用保证类贷款年利率最低至4.35%。目前,永嘉农商银行已向县内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4.16亿元,惠及859户。
嵊州农商银行则创新推出“共享利率优惠券”,针对农户线上新增贷款实行利率再优惠,有效缓解农户春耕期间的资金压力。1月份累计发放优惠券486张,预计让利金额达5万元。
除了降低信贷利率、提供融资支持外,帮助农户守好自己的“钱袋子”亦很重要。
近年来,涉农非法集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诈骗团伙往往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特种农产品开发等名义,许以高额回报,引诱农业经营者参与“投资”。
为提高农业经营者防诈骗意识,守护农业生产资金安全,永嘉农商银行联合当地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等单位进村开展讲座1200余场,用大量真实案例讲述骗子的作案手法、诈骗套路,提醒广大农户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拒绝高利诱惑,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王爱静 对本文亦有贡献)
关键词: 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