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郭运洲
多年前,笔者在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就职,曾连续10年参与全县秸秆禁烧的方案制定、巡查调度等工作。有一年麦收时节,天气非常干燥,一名群众将麦茬点燃后失去控制,迅速形成一条高达数米的火龙,灼热的气浪、弥漫的浓烟使人难以近前扑救。环顾周边农田,数十亩小麦尚未收割,而在收割较早的地块里,播种的玉米已经长出幼苗,不远处还有一户群众的十来亩苹果树。火龙借助风势,旋转飞腾,将这些作物全部焚毁。群众顿足捶胸,痛哭流涕,却又无可奈何。在消防车赶到并最终扑灭大火时,过火面积已达数百亩。部分农户损失惨重,点火人受到刑事追究,多名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时至今日,笔者每每想起这次大火,仍然心有余悸。
在笔者参与禁烧的经历中,每年只要有少数群众焚烧秸秆,类似失控火情或多或少、或重或轻都会发生,不仅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成果,还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抓好秸秆禁烧工作。
在一些人看来,秸秆收集起来相当麻烦,一把火烧掉省时省力,可以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增加收入;明火过田能烧掉一些病虫害,节约下一季喷洒农药的时间和花销;秸秆焚烧后的灰烬可以增加农田肥力。但这些肉眼可见的“好处”与不可预知的“危害”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在严密巡查、依法监管的同时,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为群众带来真金白银,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秸秆焚烧现象。
一是提高农机效能,增加秸秆还田面积。早期联合收割机技术粗糙,收割后残存在农田里的零散秸秆又多又长,播种前农户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捡拾,制约了秸秆还田方式的推广。通过连年技术攻关,目前使用的新型联合收割机能将秸秆彻底粉碎,播种机可紧随其后进行播种,加快了收、播进度,提高了群众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同时,还田秸秆腐朽成肥,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二是建立合收模式,提高秸秆出售效益。群众一家一户所产秸秆有限且价值较低,拉走销售费时费力。针对这种情况,农户联合收割新模式应运而生,由秸秆收储户提供收割机,免费为群众收割农作物,群众则以秸秆抵顶收割费用。这样,收储户获得大量秸秆,以量取胜,销售后获益颇丰,而群众节省了收割费用,提高了种植效益,双方互利共赢。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秸秆离田面积迅速扩大,焚烧隐患得以根除。
三是发展相关产业,实现秸秆大幅增值,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有关部门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多种秸秆相关产业。例如发展牛羊养殖业,部分玉米秸秆成为青储饲料;扶持以农作物秸秆为培养基的蘑菇种植业,丰富了餐桌上的美味;加快秸秆树枝加工产业布局,将大量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或板材制作原料。
经过年复一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这个县焚烧秸秆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为实现环境更美、群众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