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苑广阔
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如今,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日常,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因为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公众号来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情况,让不少消费者备受困扰。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二维码”却成“拦路码”,这种现象值得关注。(3月19日北京晚报)
扫码点餐、扫码缴费、扫码结账……类似这种需要消费者先扫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消费场景,正在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常见。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的当下,通过扫码消费减少了人工服务,提高各方效率,本无可厚非,但是技术的进步,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当扫码消费变得带有强制性,同时也缺乏约束和规范,那么它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比如在一些饭店酒楼,点餐必须先扫码关注他们的公众号;再比如进出一些商业场所的停车场,要想缴费出门,也必须先扫码关注公众号。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扫码或关注他们的公众号,就无法完成点餐或缴费的服务。这实际上已经涉嫌强制交易,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因此,强制扫码关注对部分不愿意扫码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更让消费者头疼的是,当你为了消费而关注了很多商家的公众号,接下来就会接到对方发送的各种营销和广告信息,让人不胜其烦。商家这种行为,同样涉嫌违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但是现实中不少商家并未给予消费者“拒绝被营销”的选项,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
很多时候,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还只是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被索取各种信息,增加了消费者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些消费者个人信息进入商家数据库后,一旦商家对数据保管不善,消费者还要承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的风险。
扫码消费本来没有原罪,但是一些企业商家对其的不合理使用,放大了它本身所存在的弊端。要解决问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扫码消费的规范和约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明确,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是仅有规定还不够,还应该加强市场监管,疏通投诉和举报渠道,加大对涉嫌违反规定乃至违法企业商家的查处和处罚力度。二是别让扫码消费成为消费者的一道“单选题”,不管是在饭店酒楼吃饭,还是在停车场缴费,商家都应该自觉设立人工服务,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