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又有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3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开年以来,交银理财、华夏理财、宁银理财、中原银行、盛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已官宣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个别产品存续期限仅为半年。自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后,提前终止的现象越发常见,在分析人士看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虽然属于正常的理财产品管理行为,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理财产品设计和管理不成熟,会降低投资者的信任感,应该尽量避免。
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资料图】
开年至今,已有多只理财产品提前“退市”。3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中邮理财、交银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宁银理财、中原银行、盛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
以华夏理财为例,该公司拟定于3月22日提前终止一只名为“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的理财产品,在3月20日-22日开放期内,该产品将不再接受新的申购申请。
3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华夏银行客服人员处获悉,“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原本将在3月20日起连续三个工作日开放,投资者可以选择申购赎回,但由于该理财产品现已宣布提前终止,因此这段期间将不再接受申购申请,但可进行赎回。
根据“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的产品说明书,该只产品成立于2021年3月24日,为中高风险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为4.2%—5%。产品无特定存续期限,实际产品期限受制于提前终止条款的约定,提前终止的情形主要包括认购份额不足、市场收益率大幅波动、理财资金所投资的相关资产提前终止等。
对于此次提前终止的原因,华夏理财在公告中提及,是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审慎评估后的决定。前述华夏银行客服人员介绍,从“华夏理财权益打新一年定开理财产品1号”最近一年的运作情况来看,产品的总体净值是上升的,但中间净值波动较大,截至3月10日,产品净值为1.0818。另据产品2022年四季度报告,四季度产品期间累计净值增长率为-0.24%。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绝大多数提前“退市”的理财产品存续期间都超过了一年,但亦有个别理财产品“寿命”较短,仅存续了半年就面临“退场”的结局。例如,“盛京银行添益系列理财产品六个月定开67期”于2022年9月8日成立,而盛京银行选择在今年3月9日提前终止了该只产品。再如,宁银理财也于3月9日提前终止了于去年12月才成立的“宁银理财皎月积极进取挂钩型开放式理财33号”,原因为场外期权挂钩标的收盘价格大于或等于敲出价格,触发敲出事件产品提前终止。
零壹智库特约研究员于百程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一般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按照产品规则触发了终止条款,比如挂钩产品挂钩标的物触发后提前终止,或者因规模不足触发终止条件等。第二种是所投资市场出现较大的变化,预计收益会出现不可控因素,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理财公司主动提前终止。
提升产品设计和管理能力
自2022年理财产品实现全面净值化转型后提前终止逐渐常见,去年下半年,农银理财、信银理财、中原银行、盛京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就已有多只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彼时就有银行相关人士透露,提前终止理财产品主要是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可能与投资方向调整和市场走势判断有关,例如,担心市场环境不好影响收益等。
“过去,由于绝大多数产品中,投资者方没有提前终止权,且产品收益基本符合客户预期,商业银行方主动发起提前终止的情况很少。”资深金融政策监管专家周毅钦表示,但是这两年,理财产品特别是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由于一些混合型产品的业绩波动较大,或者产品管理规模过小、存量老产品的合规问题等原因,提前终止的情况逐渐增多。一般来说,能够以调降业绩比较基准解决的,首选调降,有些理财公司经过权衡,出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最终还是选择提前终止。
虽然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属于合同规定的正常理财产品管理行为,但是仍会给机构和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于百程指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一方面将不适合当下市场的产品退出,另一方面新增符合市场的创新型理财产品,有进有退,也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不过,如果理财产品推出后很快就终止运作,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理财产品设计和管理上的不成熟,会降低投资者的信任感,应该尽量避免。
目前来看,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在整个理财市场的占比仍然较小,对于后续银行理财运作趋势及建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预计,未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会继续存在,不过从整体来看,理财市场上提前终止的产品占比较低,投资者不必太过担心,遇到这种情况只需将资金赎回,继续购买其他产品即可。
“如遇到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理财机构要提前做好投资者的沟通说明和后续转投建议,投资者要以平常心看待,后续可以从风险、收益、规模等维度评估选择其他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于百程建议道。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