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强 北京报道
11月1日,在2022年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火热筹备之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女士。围绕公司在本届进博会的准备,在上海以及在华业务的发展情况,雷焕丽向媒体做了介绍。
【资料图】
科思创是全球主要的聚合物生产巨头之一,生产聚氨酯材料、聚碳酸酯材料、涂料、粘合剂以及特种化学品,产品覆盖汽车交通、建筑、家具和木材生产加工、电子电气、运动休闲、化妆品及医疗等各大领域。
连续两年亮相进博会
作为全球知名的聚合物生产商,科思创将连续第二年亮相上海进博会,展示其循环经济及可持续材料解决方案等在出行、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以及低碳生活方面的应用。
雷焕丽介绍称,公司今年将继续同产业链合作伙伴一起亮相科思创展台,展示公司在可再生替代原料利用、生物基原材料使用,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成果,产品涵盖衣食住行用等多个领域,希望能够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居于产业链上游的科思创,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科思创是一家既年轻又历史悠久的企业,公司在2015年正式成立,此前是拜耳集团旗下的化学品与塑料业务部,业务活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
科思创及其前身在华的业务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距离其真正大举在中国国内投资、经营和管理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目前,中国已经是科思创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全球总量的22%。
推进公司业务转型
面对全球双碳转型的大势,以及全球市场的剧烈变化、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科思创也在推进公司的业务转型。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聚合物产品生产以外,科思创也在探索以生物质、废旧产品以及二氧化碳为原材料生产消费品,相关产品已经应用在建筑保温材料、汽车内饰、电子产品以及运动服饰方面。
今年3月,科思创正式公布其气候中立目标,计划在2035年实现自身排放(范围1)和外部能源(范围2)的气候中立。相较于2005年,科思创在2021年减少了54%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计划在2020年56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准上,到2030年减少60%的碳排放。
由于欧洲能源危机导致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科思创的季度业绩也受到了影响。第三季度,科思创集团销售额同比增长7.3%,达到46亿欧元;但三季度息税折旧摊销前(EBITDA)下降65%至3.02亿欧元,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润率的降低。
科思创解释称,集团提高销售价格水平,只能在很小程度上抵消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升。为了应对欧洲能源危机和全球经济的疲软,科思创表示集团正采取中短期措施削减成本,并通过多种举措来减少在德国的天然气需求。
支持中国市场高质量发展
目前,科思创亚太区的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就在上海,上海同时还是科思创工程塑料事业部的全球总部、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的所在地。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科思创持续加注在华、尤其是在上海的投资。
自2001年以来,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累计投资已经达到36亿欧元,该基地也成为科思创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生产基地,拥有11座工厂。
今年7月,科思创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和弹性体两座新工厂在上海破土动工,总投资达数千万欧元。其中,新的PUD工厂及其配套的聚酯树脂生产线将于2024年竣工,将生产涂料和胶粘剂,用于汽车、建筑、家具等行业;聚氨酯弹性体工厂预计2023年投入运营,相关产品应用于海上风电、光伏和物料输送等行业。
今年8月,科思创在上海新建首条用于聚碳酸酯回收可再生材料共混生产的物理回收(MCR)生产线,主要解决市场对于消费后回收再生产品的需求。该生产线投资金额超过2700万欧元,计划2023年投入运营,每年可生产2.5万吨含有物理回收成分的高品质聚碳酸酯及合金。
聚碳酸酯是一种塑料制品,具有优良的光学和力学性能,具有熔点较高、耐低温、吸水性小等特点,广泛应用在机械、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纺织工业、医疗和生活日用品中。金联创分析师葛琳琳介绍称,2021年国内聚碳酸酯表观消费量在221.85万吨左右,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科思创、鲁西化工、万华化学、利华益维远等。
雷焕丽表示,在上海的投资,就是看好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一个佐证。
雷焕丽表示,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是比较糟糕的,欧洲的能源危机也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对于科思创来说,在危机中也看到了很多的机会,诸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绿电产业的发展,以及箱包业务的复苏等,中国整个全产业链制造业的生态也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今年到目前为止,公司中国市场的运营还是非常稳健的,我们也希望国内经济能延续恢复态势,这样对公司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助益。”雷焕丽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