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徐 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和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前不久亮相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他们带领团队在乡村建起科技小院,长期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科技力量改变了当地贫困面貌。
科技小院模式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实现了田间与课堂、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3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20多个省(区、市)。
推广科技小院是在下一盘“双赢棋”。一方面,科技人员长期扎根农村农业生产一线,围绕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使农业科技“从田间来,到田间去”,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田野上生根开花。另一方面,科技小院不仅给农民带来实际生产效益,也是一种学习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小院强化实践与应用导向,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让青春在科技小院里拔节生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小院承载助力乡村振兴重要使命,期待科技小院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与产业紧密结合,更好发挥科技小院作用。科技小院有利于打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田间到市场的精准对接。因此,科技小院既要做“大学问”、也要做“大平台”,应进一步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农户之间联系,实现生产、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协同发展,确保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科技小院不能局限于生产服务,还应高度重视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要将科技小院纳入当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如采用集中授课、田间观摩、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普及农业技术知识,打造一支“永久牌”本土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农学、物流、市场、管理等多学科综合知识,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目前,科技小院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农学专业学生,少有市场营销或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学生加入,培养方向较为单一。科技小院不能只让农学唱“独角戏”,可吸收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加入学习阵营,健全科技小院育人体系。
一方小院、一亩农田,承载着广袤乡村美好未来。推动“象牙塔”与“农家院”双向奔赴,让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更足,科技兴农画卷更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