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召开。记者注意到,会议提出实施江门“广东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着力将江门“广东第一田”建成亩产千斤、两季吨粮的稳产高产“口粮田”,打造22万亩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智能智慧、三产融合的全国种粮示范田。
“第一田”盛产好大米
据介绍,“广东第一田”是指江门台山市都斛、赤溪、斗山、端芬、广海等镇连片约24万亩沃土良田。“区位上,‘广东第一田’基本由冲积平原构成,土质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且是富氧状态,水稻根系沁氧充分;气候上,‘广东第一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日照充足;地质上,‘广东第一田’大多属于填海区,土壤富硒量高,达到国家一级、二级土壤标准。综合以上种种优势,这里产出的大米自然是佳品。”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郑向华说。
【资料图】
台山市都斛镇莘村村民李永祥对这里的耕地条件非常自豪:“我们这里相比其他地方的种植优势,是水利设施、交通、排灌系统各方面都比较好。土质好(富硒)、产量高。”
记者了解到,“广东第一田”是“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广东第一田”开始推广齐粒丝苗、五星丝苗、齐丰占、象牙香占等优质品种,大米品质、产量双提升,并作为主产区推动台山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我们选用‘广东第一田’出产大米,开发推出‘珍香’品牌等4个系列42个品种105个规格的优质大米,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四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等重要荣誉,大米年销售量3万多吨、年产值2亿多元。”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副总经理陈茂新说。
据记者了解,江门“广东第一田” 提升工程建设是指以都斛镇万亩粮食(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台山市都斛镇莘村、下莘村、坦塘、园美、古逻5个村委会)为核心,围绕乡镇道路建设和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建设、丝苗米产业发展等方面,通过扩面提质、示范带动,完成都斛、斗山、赤溪、 广海、端芬共五镇的以粮食(水稻)为主导产业的提升工程。
用“智慧”与“机械”种粮
在位于“广东第一田”核心区域的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宽阔的机耕路笔直绵延。方正的稻田如棋盘一般分布于机耕路两侧。记者了解到,这里早已被改造成高标准农田,“田成方、埂取直”,既扩大了种植面积,又提升了机耕效率。
据悉,台山是广东首个“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广东第一田”核心区更是广东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高产示范片。台山市都斛镇莘村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胜业表示:“下秧、翻土、杀虫、收割、烘干甚至加工都全部机械化。”
如今,在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广东第一田”核心区综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元素,实现增产增收。在“广东第一田”的田间地头,安装有多个“虫情测报”“红火蚁监测”“气象监测”等监测设备,实现对植物、昆虫动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并对田间苗情、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储存,自动上传至智慧农林物联网平台,形成为水稻生产全过程服务的数字化监管系统。“有了数字农业技术加持,水稻的耕、种、管、收全程实现了数字化监管。经过科学测算,每亩可增产约40公斤,每亩节本增收约175元。”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尧东说。
加快引进智慧农业项目
对于如何实施提升工程,都斛镇党委书记谢永斌介绍:“今年我们计划引进智慧农业项目,将‘广东第一田’打造为现代农业新高地。首先是加快建设都斛镇智慧农场项目,包括育秧工厂+无人智慧农机展示厅+‘稻稻菜’种植基地,围绕工厂化育秧,试验高产优质品种,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我们也在探索‘水稻+禾虫’的绿色种养模式,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探索试验,增加种粮效益。今年我们还引入北大荒集团做强全程社会化服务,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优势,规划设计彩色稻田画,进一步提升‘广东第一田’形象。”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发挥好江门农业控股集团作用,高标准建设智慧农机装备产业园,提升高端智能农机装备自主研发生产水平,进一步赋能‘广东第一田’生产。同时,加快建设无人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打造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智能智慧的全国种粮示范田。”
作为广东首个“中国农业公园”所在地,“广东第一田”禾海稻浪的优美景观也成为当地发展“三产融合”的重要优势。谢永斌说:“我们一方面计划在台山中国农业公园游客服务中心附近空地打造台山大米主题餐厅及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展示台山大米从农田到餐桌的文化元素,陈列、销售不同品牌的‘广东第一田’大米;另一方面计划打造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区,在现有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增设农业科普长廊,增加二十四节气不同景观感受、不同农作物品种认知、现代农业智能生产管理、未来农业科技展望、农事体验操作、互动游戏课堂等多种展示形式,有机融合农业科技元素。”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