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随着种业振兴行动全面推进,我国种业发展实现提档加速,有哪些新品种、新技术应运而生?3月17日-19日,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场馆内,金黄的玉米棒、饱满的稻穗堆满展台,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满屋飘香,手机一拍就可自动识别上百余品种、种子数量和千粒重的智能App引人驻足,大屏幕上可视化数据展示着“数字制种基地”的生产情况……在这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现场,气氛热烈,人流如织。
本届大会与2023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联合举办。宽阔的展厅内,集中展示了玉米、水稻、小麦、谷子、西甜瓜、胡萝卜、结球甘蓝等1000个作物新品种及种子智能新技术、新装备,众多来自种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地经销商、种植大户、合作社纷至沓来,渴望从这场大会中寻求合作,共谋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通全产业链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集中亮相
展会上,先正达、中农发、大北农等49家“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农作物种子阵型企业携新优品种悉数亮相,中国农科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50余家各级种业科研单位,首次集中举办小麦、玉米、水稻等近30项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展。
会上,还首次举办种业基地需求对接活动,福建三明、宁夏青铜峡等70多个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发布了制种基地发展潜力、扶持政策及合作需求,搭建了种业基地与优势企业合作桥梁。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天津市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开展现场合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区,天津市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及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组成的“科研朋友圈”,吸引了大量参会企业和农户。
“我们自主研发的黄瓜品种‘中农脆玉3号’现在河北廊坊基地种植示范,当地通过电商和社区团购,帮助我们开展品种推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蔬种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客户经理张丛莹介绍,近年来,该研究所与天津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在新品种研发、示范推广上一直合作紧密,为丰富京津冀“菜篮子”“果盘子”增添了不少新优品种。
除了品种区交易活跃,促进种业发展配套服务的企业展位前也十分火爆。参会的农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荣说:“会上来咨询‘惠农通’和‘惠农e贷’的企业特别多。我们在线上产品中创新推出稻农贷、养猪贷、养虾贷、菇农贷,起点贷款额度3000元,贷款有效期最长5年,将用于满足不同领域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
权威发布最新信息 引导行业“主动求变”
聚焦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重要目标任务,大会同期举办推进种业振兴信息发布会,集中介绍了种业领域最新政策、法律法规、年度品种创新、基地建设、种子供需形势等行业最新信息,还权威发布了2022年三大主粮新品种核心展示评价结果和2021年度主要粮油作物推广面积前10大品种名单,为稳粮扩油推介了优良品种。
近年来,针对品种“同质化”和“仿种子”问题,农业农村部新修订了水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并开展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清理工作。农业农村部品种管理处处长陶伟国介绍,从2022年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结果看,实施新标准取得了预期效果,水稻品种审定通过率26%,下降了15个百分点,玉米品种审定通过率23%,下降了38个百分点,审定数量由快速增长开始转向平稳回落。
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没有严格的品种保护,就没有良种创新的好成果和连年丰收的好局面。“我国五大主要农作物70%以上的主导品种都申请了品种保护。”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处处长唐浩认为,新品种保护制度不但促进了育种创新,还加速了新品种的转化运用。“目前,中心共办理了53项品种股权的质押备案,企业以品种全质押贷款金额达到了3.5亿元。”
2022年,种子打假护权的一大利器——“DNA指纹公共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承办单位,全国农技中心种子检验处处长金石桥分析,接下来,以平台为基础,将逐步构建起品种“身份证”制度,为种业市场监管、种业科研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重要保障。
种子质量管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保障。会上,金石桥介绍,面向种业振兴目标要求,推动种子检验认证工作,我国即将实施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将在保障种子质量,提升作物单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行业发展趋势 研讨科技前沿热点
在同期举办的小站稻种植业论坛上,现场座无虚席,多位业内专家的创新成果引起了粮食作物研究学者和生产企业的关注。“从四大粮食作物增产趋势看,杂交育种成效在水稻上发展最快。”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在主旨报告《主粮作物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介绍了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容易用、低成本、无风险”等方面优势。
智慧农业设备在种子产业链各环节都有何运用?“配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智能旋耕机,旋耕14亩地仅用时38分钟,完成后还能自动入库。”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生动讲解了多个无人农场通过智慧农业实现智能管理的场景——在智能耕地环节,通过卫星信号可展示不同地块位置土壤阻力情况;在杂交稻制种时,利用无人机飞行气流为水稻进行授粉;收获时,导航水稻收获系统能在地块收割同时完成跟车卸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展会期间,同期举办的大豆油料论坛备受关注。
针对大豆油料供给短板,如何利用科技来实现产能提升?“要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和智慧育种来发展种业,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并应用到大豆育种全过程,按照不同种植方式,不同加工需求选育高产优质抗耐逆境的前瞻性品种,提振我国大豆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对中国大豆种业4.0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理念新策略。
提高油料自给率,开发、修复盐碱地或可为解决粮豆争地矛盾提供新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介绍,团队培育的耐盐碱油菜“华油杂62”可在pH值8.5-9.0盐浓度0.2%-0.4%的东北苏打盐碱地上正常生长。深翻作绿肥,可将盐碱地荒地改良为质量中等良田。“耐盐碱油菜品种又可实现菜用、饲用、肥用兼用,在改良盐碱地的同时,也可获得较高的种植效益。”
本届大会论坛环节开设的种业投资、种业保险、知识产权保护、大豆油料、小站稻种业、蔬菜种业等专题论坛上,多名院士专家针对行业发展痛点、热点问题等开展了多场精彩报告和互动对话,研讨科技前沿发展,分享创新发展经验,吸引着众多从业者、经营者从碰撞交流中,迎接行业的变革与挑战,探寻着行业发展的新契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