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正在进入一个“后城市化时代”,其最主要特征是核心地区人口的减少,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距离成本的降低。
(资料图)
“贝恩经过广泛的研究发现,这样功勋卓著的传统模式,可能随时会被颠覆。”
在11月6日举行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论坛暨2022虹桥HUB大会上,贝恩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全球董事会成员韩微文说的这种传统模式,正是以拥挤的城市枢纽为里程碑的“空间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为贝恩公司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成员,韩微文同时担任贝恩公司全球董事会成员,参与决策贝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战略与运营方向。上任至今,他带领贝恩公司中国区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
在他看来,城市枢纽出现有一定必然性:通过集中化布局,使得人工、制造到研发在内的各项成本最小化,通过缩短距离提升效率,包括物流效率和购物便利性。在这些优势下,大量人口涌入大中型城市。
联合国2018年报告显示,全世界30余座超大城市(市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中,中国占了8席(北上广深武成重津),是拥有超大城市最多的国家。空间集中度提升成为刺激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因素之一,即每平方公里人口形成了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劳动力群体。
然而,这样的传统模式将可能被颠覆。韩微文提出,通过研究全球先进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他们发现全球城市实际上正在进入一个“后城市化时代”,其最主要特征是核心地区人口的减少,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距离成本的降低。
什么是距离成本?距离成本是经济成本的基础形式之一,包含但不限于:信息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货物成本。技术、时间、距离、重量和大小均会影响距离成本。通常情况下,货物越大、越重,或者距离越远、时间周期越短,距离成本越高。而技术能够降低距离成本。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是,和寄送一封实体信函相比,发送电邮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韩微文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距离成本下降,这让稍远距离、较低密度和更小规模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可行的选项。物流效率的提升使得向近郊以及远郊地区运送货物更加便捷,便捷的交通、移动办公、远程办公的新模式又让人们的居住选址越来越不再依赖于市中心的工作地点。一些人开始选择离开大城市搬到距离市中心更远的地方,因为技术进步让他们能够在就业、负担能力和生活方式之间实现平衡。
与此同时,自动化以及3D打印等小批量生产技术在很多情况下还将缩减产品实现盈利所需的生产规模。制造商和零售商可以更贴近客户展开小规模、高效率运营,从而使其能够更快速地迎合本地需求客制化产品——进一步降低整合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性。
因此,一部分职业,比如金融服务,仍将集中在城市内,因为整合的人才集群能形成一种优势,同时专业化知识也可以获得工资溢价。部分一线城市和城市中心也将继续吸引富裕人士、年轻群体和空巢老人。然而,随着技术聚合,另一类家庭细分,特别是中产家庭,很可能会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更低成本、宽敞生活空间。
贝恩公司研究表明,这些时间、空间和成本的根本性转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以美国为例,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全美国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从50%降低到30%不到。这样的情况在法国、韩国、 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在发生。
这种后城市化的趋势将冲击现有商业模式,在未来为企业带来诸多机遇。
催生三大机遇
机遇首先就出现在智能物流、智慧城市及智能出行领域。据统计,在中国市场,空间经济效应带动的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5年左右增长成为万亿级市场。长三角地区拥有四通八达的骨干路网及陆海等重要物流枢纽,虹桥枢纽作为集民航、高铁、客运、轨交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及电商保税等物流重要集散地,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可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地基础上,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机遇。
其次,3D打印、物流技术和服务机器人的自动化方面的突破性进步会使很多企业运营所需的最小规模显著降低。新服务及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比如,用服务机器人取代部分人工,商店实现盈利所需服务的家庭数量将大幅减少。这意味着,一家零售商可以基于相同的成本运营开设更多小规模的门店来服务于分散的人口,而不一定要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开设大型门店。另外,随着3D打印等技术的催化,企业会发现原本无法盈利的运营规模也能够实现盈利了,从而由集中化大规模生产逐渐过渡为分散化小规模生产,为更遥远、低密度社区提供低成本商品或服务。当然,企业在积极拥抱创新的同时,也应警惕可能面临的更多竞争。
第三,随着人口日益分散,高线城市近郊及低线城市中心发展加快,人们需求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因此,在房地产、商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居民提供优质且可持续的生活品质将会是经济增长下的新机遇。
长三角具备优势
韩微文认为,上海和长三角在构建后城市化发展模式方面已经具备了三重优势:区域协同优势、政府引导优势和基础禀赋优势
具体来说,得益于同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密切合作关系,区域间可实现协同发展;通过政府牵头的合作,已具备广泛引导转型的能力;包括世界领先的商业、文化、人才、学术、技术基础等基础禀赋优势,将在初现曙光的后城市化时代变得更强。
而上海虹桥枢纽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区建立“空间经济”新模式的强大助力。
首先区域经济整体快速增长。过去一年来,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共同推动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经济增长迅速。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 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达到 2.58 万亿元,相当于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与此同时,区域要素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核心功能不断凸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包括法制化、国际定位强化,市场开放优势进一步彰显;同时商务区发展动能及创新火力持续增强,企业总部加快聚集,创新型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另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功能也在持续强化。作为枢纽,基于虹桥国际重要商务区与南北拓展带构建“一小时通勤圈”,沪苏沪嘉同城化态势进一步显现,互联互通成果显著。同时,虹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虹桥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全球数字贸易港等国际化高能级载体加快建设。
韩微文提出,未来“空间经济”将持续推进后城市化趋势发展,长三角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产、抓住新机遇加速该趋势的发展,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则将成为强大助力,持续激发全球开放的新动能。
企业可采取三大行动
“了解并利用好空间经济的趋势对企业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韩微文认为,目前,许多企业尚未开始思考距离成本下降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那么,要打造“未来企业”,企业领导者可以提前采取哪些行动?
韩微文表示,第一,要审视人口和企业的迁移对企业自身业务的影响,及时调整战略。比如,触达消费者的通路是否需要调整,市场营销的重点是否需要重新聚焦。企业及其竞争对手在后城市化阶段都更容易触及广大消费者,以致竞争加剧,所以企业需要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对于市郊和低线城市的消费者。
第二,要重新思考资产配置,在低线城市的部署及其对应通路上适当投资,以期在后城市化格局实现蓬勃发展。比如在生产和供应链方面,要配置更柔性、更智能化、更便捷的生产和配送体系。
第三,要利用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人才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地点和条件。随着技术不断创新,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满足员工对于灵活办公的需求、实现高效的通信协作,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不同地区的员工在虚拟会议或团队中工作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