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身开始。 呵护家人,从呵护与调理自己开始。 热爱生命,从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开始。 热爱生活,从懂得与体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 自修医经,不一定成为医家,只为明了世间之大道,顺便学着认识自己,修正与调理自己。 学习医经,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与真理的粗略,在人生与自我保健时不至于迷失大方向。如此,呵护自己与家人,也不至于南辕北辙。 下面蓝色字体的部分,即为“笔记内容”。(图1)
(图2)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注①:人体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可参看上图1。它们分别分布在上下肢的前后侧的内中外不同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肤色与病痛便与其所在位置的经络与脏腑有关。同时还要照顾到左右上下阴阳部位与疾病的发展进程。 “皮部以经脉为纪者”,即各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均是以经脉的循行部位为划分标准的,各经都是这样。 医者在各所属经络的部位,所见到的脉象等,均为该经络的病症。 若络脉多为青色,则说明人体有痛;多为黑色,说明人体有痹症;多见为黄赤色,则说明人体有热;多为白色,则有寒;若五色俱见,则体内寒热相兼。 皮肤上的分属部位,所见之浮络若充满邪气,邪气则会向内传给经脉。络脉属阳、在外;经脉属阴、在内。 所以,只要是外邪入侵,都会从络脉到经脉,由表及里的。 因此,邪气在阳分,就主要会向内侵入;邪气在阴分,就主要会向外排出或侵入更深之内脏与骨。)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注②:以上的十二经络,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阳之膀胱与小肠、少阳之三焦与胆、太阴之脾肺、少阴之心肾、厥阴之心包与肝,都分属于皮肤的各个部分。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定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中于皮毛,则人的腠理开泄,腠理开,病邪就会趁机侵入络脉。若是病邪滞留不散,它就会内传至经脉,再至腑而积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下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稛(月旁)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注③:病邪侵入皮毛,人就会怕寒、毫毛竖起、腠理开泄。病邪侵入络脉,络脉就会充盛且颜色改变。病邪侵入经脉,使人感觉经气虚,且经脉虚陷。病邪侵入筋骨,若寒气盛则筋脉挛急、骨节作痛,若热气盛则筋骨萎软、浑身无为、皮肉衰败、毛发焦枯。 因此,百病之始的皮肤,分布有十二经脉,故而,病轻在络时若不及早医治,向内传入脏腑就严重了。)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