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你的娃是不是也这样:对魔方感兴趣,动手操作一遍后,就去“小红书”找攻略了;上完一堂生物课,便去“B站”搜各种古生物视频介绍,说出来的都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家长心里直呼“他啥时候学的”;甚至家长搞不清楚的软件应用,孩子早就“门儿清”了,动辄给家长指导几下……
不少家长感慨,以前更多是思考怎么让孩子不要沉迷网络,强调保护、减少青少年上网时间,而现在,网络已经无处不在,生活缴费、学习提升,我们对它已经离不开了。然而,网上内容泥沙俱下,我们的孩子,和网络应用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这距离的远近,和亲子高质量相处的时长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与行为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未成年人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数字生活与网络保护研究报告(2021-2022)》显示,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上网动机强度,父母对子女越了解、亲子互动越频繁、亲子关系越亲近,未成年人会越少依赖网络使用来满足心理需要,上网动机减弱。当孩子亲子相处的心理需要无法在家庭场景中得到满足时,上网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项。放下手机,倾听孩子的心声,关心关爱,有空时和孩子一起烘焙、一起运动,一起探索自然奥秘、一起走进图书海洋,在忧愁孩子用网过久之前,家长应先反思自己的陪伴是不是到位了、走心了、真诚了。
这距离的远近,和“青少年模式”下网络应用提供的内容质量密切相关。
打开各种App,提醒“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已经是很常见的弹窗。国内各大短视频平台在2019年前后纷纷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其对使用时长、使用时段、使用功能进行了严格限制,对预防青少年短视频沉迷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使用功能上的限制,避免了青少年短视频滥用,保护青少年隐私与权益。内容筛选也有效避免了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错误引导。比如,一些平台通过分析青少年喜欢观看的视频类型TOP榜、青少年喜欢观看的热门视频等数据,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细分类目增加,优选教育、科普、乐器、运动等多个领域中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同时增加视频合集推荐功能,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内容体验。但同时,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的建设要更注重科学化、多元化,要通过分层避免青少年模式内容池低幼化,未成年人在发展中需要见到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就像我们饮食要吃五谷杂粮一样,要把有意思和有意义结合起来,做出更积极向上的主流内容,更好地优化青少年保护模式。
这距离的远近,和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关爱息息相关。
最高人民法院曾在快手推出《看见中国少年法庭》特别直播活动,围绕网络上“免费送手机”“免费送游戏皮肤”等青少年可能会掉入的网络陷阱,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更清晰地辨别网络是非。在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央视《法治在线》也曾在快手发起“守护少年的你”活动,邀请法学专家学者、检察官、司法社工等与记者讲述真实案例,以更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未成年人及大众普及未成年人信息安全等法律知识,举社会各界之力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家庭、学校、社会,都在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更有温度的关怀角度、更完善的内容供给,满足未成年人学习、成长需求,推动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成为未成年人拓宽视野、发展兴趣、学习知识的社区平台。
可喜的是,调研发现,目前,超过50%的青少年比较排斥不遵守社会规范、违反社会公平、有歧视行为的短视频内容,可见青少年对于短视频内容已越来越有辨别能力,当然,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今天,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在信任与支持青少年的前提下,对青少年进行保护和引导,同时共创、共建、共享、更好地发展网络应用的青少年模式,这也是对于青少年权利和主体性的一种尊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