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上”企业的培育发展工作,对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大埔县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以培育“四上”企业作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培育和引进“四上”企业,持续推动县镇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大埔县有95家“四上”企业,今年拟培育30家“四上”企业,力争无“四上”企业镇清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大埔县城工业小区内,工人正在有序生产。陈泽铭 摄。
摸底排查
建立“四上”企业储备库
走进广东省国良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国良食品”)的生产车间内,猪肉分割、预制菜、休闲食品3条生产线正马力全开,一份份梅菜扣肉、烤五花肉及酱卤制品随即呈现在人们眼前。
国良食品成立于2019年,目前已发展成一个从养殖、生产、品质管理到销售综合管理及配套服务中心的食品产业链企业。国良食品董事长黄国方告诉记者,企业拥有一个年屠宰分割20万头的现代化屠宰厂、一个年产量2500吨的肉制品精深加工厂,现有员工100多人。
乘着预制菜风口,近年来国良食品加快了预制菜业务的拓展。“我们从事无公害标准化生猪生产,控股公司在高陂镇建有现代化猪场,可以为预制菜生产提供高品质原料。”黄国方说,国良食品生产的“尝乡美”系列产品已经上市,“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达4亿元。”
国良食品的迅速发展,正是大埔支持和培育“四上”企业的一个缩影。
“四上”企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其中新上规模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集中体现,能有效为地区经济发展聚合力、增活力、添动力,对当地经济增长有着重要贡献。
然而,受限于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多方面因素,以往对于大埔“四上”企业的情况,不少相关单位的认知里总是“大概、可能、差不多”,结果很可能“差很多”。
摸清情况,才能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今年以来,大埔县按照“县统一领导、部门归口管理、各镇(场)分级负责、各方共同配合”的原则,全面摸清现有市场主体现状。
根据摸查情况,大埔县现有95家“四上”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17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家,住宿餐饮业7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18家。
“今年,大埔将确保全年新增‘四上’企业30家,力争无‘四上’企业镇清零。”大埔县科工商务局副局长张庆彪说, 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利用行政管理资料,筛选出接近规模企业。建立准“四上”企业库,加强对准“四上”企业的培育和监测工作,确保达规企业及时入规。
按照“个转企、小升规”的培育方向,大埔建立起“四上”企业储备库,每月整理汇总和更新企业信息。跟踪监测期间,一旦有企业符合入库条件,则由属地乡镇、科工商务、统计等部门协同做好企业升规引导和服务工作,确保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目前,培育库有工业企业共36家、贸易业单位16家。
“对已经入库进规的,重点抓好企业的生产和扩能,不断培育壮大一批;对接近‘四上’标准的重点培育,及时申报入库一批;对已经达到或即将达到‘四上’标准的企业、个体户,积极引导转为企业法人,不断培育发展一批;对于新建或新成立、招商引资的企业,做到及时发现、动态跟踪一批。”张庆彪说。
不仅如此,大埔还将全面摸底排查“四下”企业和已退出的“四上”企业发展现状,建立上限上规台账,动态调整台账信息,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全力促进“四上”企业扩总量、增规模、调结构、提效益,把“四上”企业的培育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政策赋能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这一边,工人操作着机器,进行密炼、造粒、注射充模等精密陶瓷注射成型工艺流程;另一边,工人有条不紊地挑选、包装陶瓷轴承……这是在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玉陶瓷”)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纳米陶瓷新材料应用研发基地内的场景。
吉玉陶瓷的员工正在操作先进陶瓷制作机械。陈泽铭 摄。
近年来,该基地成功研发出一款高性能的陶瓷轴承,不仅使陶瓷轴承的使用寿命增加1/3,还能够节约3/5的加工成本和加工时间,标志着陶瓷轴承领域的重大突破。不仅如此,吉玉陶瓷还研发出注射成型的陶瓷球、智能穿戴件、理发用具、陶瓷键盘等结构陶瓷。去年,该企业的传统陶瓷和新材料陶瓷的产值达6000多万元。
瞄准新型陶瓷,吉玉陶瓷持续开展“产学研”攻关,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吉玉陶瓷相关负责人李佳告诉记者,企业的新材料项目落户县城工业小区,今年底将实现试投产,“这个项目将聚焦新能源汽车陶瓷继电器与半导体制程陶瓷制品。”
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惠企政策的加持。李佳举例说,针对陶瓷企业大埔县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鼓励和引导陶瓷规上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改创新,使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推广应用智能化制造技术,“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激发了我们加大研发投入的热情。”
同样享受到政策红利的,还有大埔县通美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通美实业”)。据通美实业董事长戴海民介绍,在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公司研究取得20多项柚类精深加工发明专利与实用性专利,并获得多项科技奖。
自从进入“四上”企业库后,通美实业已经享受到多项扶持政策奖励。据大埔县税务局统计,2022年通美实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共计209万元。“政策加力、服务给力,公司研发底气越来越足。”谈及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戴海民坚定地说,公司将继续拧紧专利技术研发这枚“螺丝钉”,让客家特色产品柚子深加工产品“走”得更稳更远。
实际上,在摸清“四上”企业的规模、质量等情况下,要积极推出政策精准扶持,坚持政策有利于企业发展。
按照目前政策,在小升规工业企业方面,广东省对2023年小升规企业,以及2022年小升规后2023年工业增加值仍保持10%以上增长的企业进行奖励,每家奖励20万元。梅州市级层面则对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并首次纳入统计部门规上企业名录库的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以上奖励企业可同时享受省级小升规等相关奖励政策。
据张庆彪介绍,接下来大埔将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聚焦陶瓷产业尽快调整产业政策,力争每年集中资源帮助三至四家愿意创新、敢于转型的陶瓷企业升级发展,并逐步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整个行业脱胎换骨。同时,针对农业产业“小散乱”情况,探索成立企业法人单位,化零为整,集中制作经营报表。
“大埔将建立健全‘四上’企业激励机制,在制定、落实政策上优先扶持‘四上’企业。”张庆彪说,同时加大企业培育发展和申报入库工作的扶持力度,对临规企业在项目资金、财政支持、资源配置、专项申报、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和优先安排。根据“四上”企业发展实际以及大埔产业发展情况,协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优化服务
营造企业成长良好氛围
盛夏时分,梅州市宏宝水泥有限公司(下称“宏宝水泥”)的生产线不停运转,一袋袋水泥产品从这里运送出去。
宏宝水泥生产厂长罗振威告诉记者,近年来,宏宝水泥不断拓展水泥行业相关业务。通过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西岩牌、名塔牌等系列水泥产品,销往大埔县内及周边福建、潮汕等地,去年产值达1亿元左右。
今年以来,大埔不断加强对“四上”企业的各项保障,拉近政企距离,优化大埔营商环境。
“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太贴心了,不仅上门指导我们填申报材料,也会在微信上耐心地指导。”在罗振威看来,县统计局、枫朗镇等相关部门上门沟通的次数多了许多,“一方面他们帮助解决企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协助我们及时完善申报材料。”
业内人士认为,在实际的培育过程中,入库所需要的申报材料比较详实。部分企业由于产品销售不开税务发票,造成实际可能达到入库标准,但纳税申报表中应税销售额远达不到入库标准。
同时,企业入库后会增加工作任务和管理成本,现行的统计制度报表种类多、指标繁杂、报表周期长,需安排专职统计人员定期报送相关报表。而大部分企业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对申报业务技能掌握不够,导致部分企业顾虑较多,容易出现企业上限上规意愿不强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大埔县积极当好“联络员”,畅通企业诉求渠道。
44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6家拟“小升规”全面落实县领导挂点服务,95家在库“四上”企业全部落实属地乡镇党政领导挂点,每季度必到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困难及问题,每月收集上报所联系企业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清单。
同时,当地还借助挂点机制,重点对“四上”企业能获得的优惠政策进行宣传解读,提高扶持奖励政策知晓率,消除企业入统顾虑,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企业申报入统的意愿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大埔当好“指导员”,提供“保姆式”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县统计局积极主动宣传企业入统的条件标准、申报时间、流程以及申报所需材料,对培育企业采用现场指导、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服务,重点指导企业结合营业执照、台账、财务报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等收集入库材料,并对材料出现的易漏、易错问题提前提醒,高效地完成企业申报及审核工作。
当地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一线实践
司法服务进企业
惠企纾困促发展
“法院开的信用修复证明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可以参加招投标了,谢谢!”近日,大埔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对发放《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建立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信用修复证明》)的企业进行电话回访,电话那头的工程公司工作人员开心地告诉执行干警。
今年4月初,法院执行干警突然接到工程公司工作人员电话。电话那头工作人员焦虑地告诉执行干警,他们公司因为之前被申请执行,虽然最后达成了和解,但是信用有了“裂痕”,影响公司招投标,遂向法院求助。
考虑到工程公司主动纠正失信的行为,积极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执行干警遂依法向其开具《信用修复证明》,为企业缝补信用“裂痕”,消除其在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融资信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让企业可以正常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活动,造血再生。
这是大埔法院探索推行信用修复机制的新举措。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培育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司法土壤,大埔法院创新执行思维,在最大限度满足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用足用好信用修复激励机制。通过向企业发出《信用修复证明》这一正向激励方式,引导和鼓励被执行人诚信履行法定义务,督促被执行人及时纠正失信行为,充分保障企业渡过难关。这不但有利于化解执行难问题,还有利于推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另一边,大埔县司法局班子成员带领法律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园区,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据大埔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领一个法律服务团队,按照“一个团队对接一个以上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的原则,通过“点对点”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各团队先后走访多家企业,针对企业高度关注的法律风险防范、涉企纠纷化解、合法权益保障、规章制度设置、法律政策宣讲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供专业意见,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有效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企业负责人对县司法局法律服务工作表示感谢,对大埔县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表示了充分肯定,增强了在大埔投资发展的信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大埔县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职能,全力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优良法治化营商环境。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余灏 罗文燕
【作者】 陈泽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