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见习记者 何金蓝
6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针对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将在全国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消费者可通过电子邮件(ccaxfjd@cca.org.cn)反映。中消协将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维护消费者权益。
(资料图)
一问
强制关注公众号是否违法?
点餐、购物、停车缴费……本应提升效率的扫码支付,部分商家却要求关注公众号才能缴费。有的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后,还常常遭遇广告等信息侵扰。甚至有消费者面临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费陷阱的风险。
中消协表示,经营者要求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并通过公众号下单、结账、开具发票,可获得阅读量和关注量,通过广告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吸引消费者更多关注和再次光顾,可增强用户黏性。但任何企业的任何商业行为,都必须尊重消费者意愿,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APP、小程序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与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的行为,已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有权拒绝和举报。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也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强制关注公众号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是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是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许浩指出,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二问
个人信息被泄露怎么办?
许浩认为,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掌握其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信息,如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他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或消费者表示拒绝,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也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需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应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许浩表示,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经营者泄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根据情节单处或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三问
是否存在“法律空白地带”?
许浩提醒,如果遇到“强制关注公众号”,可向消协、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以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强迫交易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鉴于个人维权成本较高,可由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许浩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规定了“经营者不得强制交易”,但未对商家侵犯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时如何处罚作出明确规定。因此,要判断商家接受何种处罚,取决于各省区市地方性法规规定。例如,《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强迫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可责令停业整顿。
“希望执法部门加强引导和监管,督促企业守法经营、加强自律,严查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许浩同时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对强制关注公众号等新强迫交易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