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皇位从仁弱的汉惠帝刘盈过度到外柔内刚的汉文帝刘恒,中间非常有意思。大致有这么两条。
第一,刘邦后宫女人的争斗,薄姬成了最后的赢家。
第二,三方势力角逐,靠边站的刘恒成了皇帝。
【资料图】
刘邦后宫女人之争,厉害的就两人,戚夫人和吕雉,那时候,薄姬毫不起眼。
楚汉议和,被楚军俘虏的吕雉回到刘邦身边,但此时的刘邦爱上了戚夫人。一个年老色衰,一个年轻貌美。
等刘邦称帝时,吕雉自然而然成皇后,吕家人也自然而然势力庞大。要知道,刘邦发迹之路上,吕家人功不可没,一帮跟着打江山的臣子都很认可贤妻良母的吕雉。
所以,大汉开国就形成了三方势力,一是刘氏宗室,二是吕氏一家,三是功臣势力。
正是如此原因,刘邦在发觉"刘如意类我,刘盈不类"之时,打算更改太子,动吕家势力,拉毫无大背景的戚夫人上位。
实在没想到,吕势这么强悍,刘邦也有心无力,"易储风波"才平息,戚夫人的好日子也快过到头。一幸中的而被长久冷淡地薄姬生下的刘恒已经被封代王。
刘邦死前,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否则天下共诛。病榻问相时,刘邦埋下"陈平为相,周勃为太尉"的棋子。
总之,刘邦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吕后势力增大,取代刘氏江山。
果然,刘邦驾崩,戚夫人被人彘,刘如意被杀,要不是庶长子刘肥机灵点,他也去见阎王老爷。
但是毫不起眼地薄姬被吕雉放过了,去往自己儿子刘恒的代国做起代国太后。似乎她被疏远了,似乎吕雉成了赢家。不管怎样,薄姬毫不关心,她依旧不争不抢,符合"思危思退"原则,静等"思变"。
大汉帝国吕家独大,早年的三方角逐,吕氏独占上风,刘氏被打压,功臣在蛰伏,也在似狼,侯等"思变"。总之,朝廷上各怀鬼胎,矛盾重重。
直到公元前180年,六十二岁的吕雉病逝,吕雉临终前扶立起来了一个"少帝吕家外戚"的班子。但齐王刘襄兴兵伐吕,一场"诸吕之乱"彻底爆发。
注意刘襄这人,他是刘肥的长子,当年刘肥割据齐国土地,才换来生存。他是肯定反对吕氏的,弟弟刘章位居长安,知道吕氏阴谋后,所以联合起兵伐吕。
刘氏诸侯也随之起兵。但当时局势还未彻底混乱,若刘氏子侄纷纷响应,到时才是天下彻底混乱。
功臣们有心思了,要么继续拥立少帝,要么趁着可控制的混乱,更换皇帝,将利益最大化,赌吧!
但他们不采取"战争"方式,所以,紧接着功臣发动宫廷政变,罢黜少帝,一致宣布:"刘盈的余下四子非刘氏子孙,是他们吕家的。"因此,将其纷纷杀死。加上处女皇后张焉的缘故,刘盈无子。实际上,加上吕后诛杀的前少帝刘恭,刘盈一共有六个儿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