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书籍之路——‘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中日文版出版座谈会”在202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浙江展区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人民出版社承办,以“书籍之路”为主题,向全球出版机构隆重推介这套由中日两国一流学者撰写的学术成果。
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张梅,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程为民,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浙江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黄元龙,浙江省委宣传部版权处处长严庆荣,浙江省委宣传部版权处二级调研员肖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对外合作部主任徐宁,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利波,浙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郎震邦,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葛继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丁莉等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利波主持,以图书介绍、嘉宾致辞及因身处海外无法亲临现场的海外专家视频推介的形式,让现场嘉宾和观众对“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
(资料图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据介绍,“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担任主编、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葛继勇担任副主编。丛书涵盖面广,采用专题史体裁,内容包括儒学传播、书籍交流、人物往来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日两国学术界合作与文化交流的意图。
2019年6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与日本大樟树合同会社合作出版的“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日文版第一辑,共10卷)在日本正式出版发行。中文版(第一辑,共9卷)于2021年推出。近年来,该丛书获得多种荣誉:日文版入选中宣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中文版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第31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叶国斌在现场致辞中指出,“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是三代中日学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展示了不同世代学者的风采,体现了学术的赓续传承。浙江人民出版社与王勇教授渊源深厚,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深入合作。1996年12月,经历了六个春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在中日两国以不同文字出版,受到中外学界的一致好评,成为该领域影响最深远的丛书之一,其中的故事,亦成为学术界、出版界广为人知的出版佳话。20多年过去了,随着考古文物资料的出土及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中日学术界的理念及研究方法也有新的发展,中日两国的人文学术交流不断深入,“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适时顺利出版。新大系历时七个年头,凝聚了主编、作者团队、编辑团队的心血,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日本学已经成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领域不仅能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甚至在一些特定的点和线上有领先之势。相信该丛书的出版,能够让读者重温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流史,为更深层次推进中日人文交流提供契机,带动两国民众的相知相亲,进一步拉紧两国之间的人文纽带,为构筑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添砖加瓦。
河内春人表示,1996年出版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是从各个领域探讨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这套丛书的顺利出版实属不易,学者们克服困难,推进着文化交流,希望它的出版能够推动中日文化友好交流进一步发展。
张伟雄认为,这次丛书代表了中日文化交流史领域的国际一流水平,这是中日两国学术界合作与交流、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作品。这套丛书为中日两国学者的对话、交流和互鉴铺设了美好的平台。
座谈会现场,浙江大学王勇教授、郑州大学葛继勇教授与北京大学丁莉教授等嘉宾现场演讲、互动,讲述遣唐使横渡大海、甘冒鲸波之险来到中国,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书籍带回日本,由此形成了一条“书籍之路”的故事。
王勇说道: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有三次高潮。秦汉时期主要是物质文明的影响,可称“丝绸之路”;魏晋时期是技术文明影响,开拓了“水稻之路”“蚕桑之路”等;隋唐时期是精神文明影响,书籍的影响极其深远,某种意义上重塑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葛继勇则认为,唐代可以说是中日交流的黄金时期,日本派出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缔造了影响日本文化千余年的“唐风文化”格局。
丁莉也提出,书籍的影响极其深远,某种意义上重塑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使唐成为日本人文学的永恒主题、日本人的精神故乡。
关于“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的出版,与会嘉宾们认为,“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辑)的出版是阶段性总结,更是全新起点。2023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更深层次推进中日人文交流搭建文化桥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