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为期10天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久前落下帷幕,全面回归线下后,上影节再次点燃影迷热情。1490场展映影片、42万观影人次,印证了上影节品牌的号召力;一系列关于电影产业新机遇、新技术的研讨和实践,也让电影节成为产业未来趋势的风向标。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影节诞生至今已整整30年,日益成为融通中外影视文化的交流舞台、推动中国电影不断壮大的产业发展平台。在本届上影节上,首次举办的“科幻电影周”掀起了关于人工智能对电影制作的热烈讨论;“数字影视体验展—超感试验场”把全景观影、立体式交互、VR虚拟现实戏剧等多种未来观影体验带到观众身边;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元宇宙体验路演中心的落地,更是吸引了近10万人次专业人士和普通影迷打卡体验……全面拥抱数字影视,是此次电影节在产业端释放的强烈信号。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走过了一段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的发展历程。如今的数字浪潮已经渗透到电影全产业链环节,从业者因此也需要自我审视与升级,积极拥抱数字时代,用数字思维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数字思维需要从业者具备更强的数字意识与技术敏感度。从行业特性看,为了追求极致的视听体验,游戏、影视等数字娱乐工业是最先承接尖端科技的载体。在电影领域,尤其是科幻、动作、动画等类型的电影,很容易与当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技术结合。电影产业中天马行空的想法与需求,甚至可以反向驱动技术不断进步。站在科技前沿的电影产业从业者往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此需要了解数字技术以指导内容生产,需要学会运用数字思维看待产业发展,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有的导演最近拼命钻研人工智能书籍、有的导演则努力探索元宇宙电影产业新模式的原因。
另一方面,数字思维意味着需要掌握并借力数字技术。在生产端,近年来国产电影积极探索数字创作模式。以时下热门的虚拟制片为例,一些国内大片也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和电影可视化制作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及方法,在实时渲染技术推动下,进行前期虚拟预演、虚拟角色实时动作捕捉、绿幕虚拟制作和LED虚拟制作,应用虚拟制片流程制作出更新锐更具震撼力的电影作品。在宣发端,过去那种纯凭感觉和经验的传统宣发模式,也逐渐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宣发方式取代,电影营销与宣传开始大量使用智能算法。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产业的发展史就像是科技迭代的进化史,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最新最炫的技术往往在亦真亦幻的电影世界中率先实现。因而,站在科技潮头的中国电影产业要顺应新趋势,适度超前地应用新技术,在风起云涌的数字世界中,不断将影视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 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