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临近立夏的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依旧春寒料峭。简单吃过早饭,收拾好一天的干粮和水,裹着棉衣的张国珍便匆匆踏上“上山”之路。今年67岁的张国珍是右玉县大南山的一名护林员。值守卡口、巡查山头、劝导游客、收缴火具……是他每天的工作。不断奔波于卡口和观测点位,张国珍成了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里的“行走达人”。就是这样单调又责任重大的护林工作,他一干就是8年。
“‘五一’假期,森林防火也到了关键时候,上山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我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定要守好这片来之不易的森林。”望着眼前茫茫林海,张国珍眼神坚定。
右玉的绿确实来之不易。作为曾经的不毛之地,右玉人一代接一代植树、护林。70多年来累计植树达1.3亿多棵,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6%,曾经“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如今已被联合国授予“最佳宜居生态县”。
“林子护得好,还得益于近年来右玉县全面推行的林长制。”右玉县林业局局长沈强告诉记者,右玉县配置了县、乡、村三级林长223名,聘用护林员894名,安置远程视频监控点31个,配置语音提示系统20套,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看、火有人防、责有人担,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像右玉护林人一样,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留给了大山的“守护者”在山西不在少数。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高山镇红桃山森林基地里,护林员孟佃有在瞭望塔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林区情况。孟佃有告诉记者,他是附近高山镇二台村人,自从当上护林员,就和老伴儿扎根在大山里了。“林子占地3万亩左右,山上没啥邻居,我和老伴儿就养了小狗、小猫和几只鸽子解闷儿。谁让咱是护林员呢,穿上这个马甲、戴上这个袖章,就得守护好这片绿色。”
从太行沿线到吕梁山间,从雁漠古城到黄河岸畔,枝叶扶疏的树丛中,总有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地延伸到山林深处。这些一人宽的小径,是林长和护林员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巡护中一步步踏出来的。为了让每一片森林都有专属守护者,山西从顶层设计,以林长制平台为基础,以“制”促“治”,“抓总纲、解难题、压责任”,把林草资源网格化管护落到了实处。
为了聚焦林草资源保护发展,凝聚工作合力,山西确定了省委书记、省长“双挂帅”省级总林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市、县、乡、村级林长,9个国有林局设局、场、站三级林长,其他各类国有林管理单位全部设林长的格局。同时,在全省设立11个市级责任区、135个县级责任区、1426个乡级责任区、20214个村级责任区,由3.38万名林长共担林草资源保护发展任务,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
在政策层面,山西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等利好政策,并配以基础性配套制度,为山西林业发展构建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同时,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坚持不懈科学绿化,持之以恒改善生态,推进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效。过去5年,山西省完成营造林2509.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57%,历史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正处于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美丽山西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要坚持目标牵引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发挥‘河湖长制’‘林长制’制度优势,抓好河湖林草管理保护。”山西省委书记、省总林长蓝佛安表示,深入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关键要在“制”上做文章、在“治”上见成效;要深化制度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构建河湖林草管护新格局;要进一步完善跨流域跨区域河湖长、林长协作机制,创新“河湖长+林长+”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全域共治、标本兼治的合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