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31日电(记者许晓青、赵久龙、董雪)重达23.5吨的越野底盘运输系统来自江苏徐州,灵活的“外骨骼机器人”来自上海,电磁脉冲枪等一大批特效道具来自深圳及周边……正在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向世界展示了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的中国“制造”与“智造”。
(资料图片)
“如果说第一部让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那这一部就是它于世界舞台上响亮的鸣笛。”雨果奖获得者、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近日在微博上发表观看《流浪地球2》的感想。他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者和监制。
《流浪地球2》讲述“太阳危机”被揭示后,人类面对各种“宇宙事件”如何一步步走向团结,最终启动“流浪地球”计划。上映第十天,票房超27亿元人民币,北美、欧洲票房也十分亮眼。
这部科幻电影于今年春节档顺利推出后,实现了口碑和票房双赢。当代中国的“制造”与“智造”是“流浪地球”影片系列诞生的保障,众多影迷和科幻迷十分认可这样的银幕“硬实力”。
“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科幻‘奇观’。”从事科幻品牌孵化和产业链整合业务的“未来事务管理局”负责人姬少亭说。
据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制片人龚格尔介绍,《流浪地球》开拍时只有三套不太完整的航天服装,而根据《流浪地球2》的剧情,需要在同一镜头出现21套航天服,制作难度非常大。
21套航天服道具由幻映工作室负责组装完成,团队曾向世界知名的科幻和奇幻大片道具制作工作室——维塔学习,并发展、突破,将道具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龚格尔说,从“小米加步枪”阶段,到如今诞生了一大批专业工作室,中国科幻片的视效提升走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制造”与“智造”不止于特效道具,还有大量实物、实景助力影片提升逼真度。《流浪地球2》片中可行驶、可作业、可变形的“地球联合政府”机械设备,以及多次出现的无人驾驶平板车,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获得了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实现了科幻场景中的“实车实演”,展现了中国国产尖端装备的科技力量。
徐工集团“流浪地球”项目现场执行总监马鸣说:“我们先后投入42款61台主机设备、400多套零部件及车间道具、61套三维模型、319名工作人员,从时间、涂装、设备、人员、物流、现场执行等各方面为影片做好资源配置和保障。”
记者近日在位于上海的傲鲨智能公司见到了“参演”《流浪地球2》的上肢、腰部、下肢的“外骨骼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已在航空、电力、汽车等场景落地,科幻影片的精致细节已直接“照进”现实。
“这些年,我一直在拍科幻电影,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科幻文艺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导演郭帆撰文说。
过去十年,中国深空科技加速前行,“天宫”遨游、“嫦娥”揽月、“天问”探火……2022年又有“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夸父一号”开启太阳探测之旅。
“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科幻’离我们更近。”刘慈欣说。
姬少亭认为,影视技术的进步和摄制过程中的国产化率提升,是科幻产业的重要一环,要更加重视品牌孵化、人才培养等问题,相信随着“流浪地球”“三体”等项目的历练,将会出现一大批产业人才,进而实现中国科幻产业的快速发展。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中核集团的科技工作者们在观看了《流浪地球2》后与导演郭帆在网上互动。网友留言:“未来可期,希望更多有关科幻的美好梦想可以实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