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力
本书是《羊城晚报》副刊栏目“心灵驿站”的文章选本。
(资料图)
驿站,指古代专供长途跋涉者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因此,“心灵驿站”从字面上解,即“灵魂的寄托处”。这是一个宏大的意旨,实非一个小小的版面所能容纳,然而,办一个能给人心灵以某种触动、思索、濡润的版面,倒是编者所希企的。
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版呢?最近几十年,在“致富光荣”大旗的引领下,中国人在经济建设和财富追求中一路疾奔,取得了斐然成绩,最直观的体现在GDP数据上。2018年,中国的GDP首次突破90万亿元,和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增长了245倍,居世界第二。
然而,在自豪之余,人们发现,疾驰前奔的社会变得像多棱镜,交汇着众多撕裂错位、亦正亦反的镜像。例如,GDP攀升的另一面,是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中国制造遍布世界之际,却是雾霾锁城之时;学术成果繁盛的背后,则是打假呼声阵阵急;那些在“不能输在起跑线”指挥棒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摆脱不了巨婴心态……这一切,让人心绪复杂,滋味难言。
为什么呢?答案并不难寻。一言以蔽之,就是汹涌翻滚的变革浪潮,在推动社会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同时,并未能把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敬畏、坚守、信念同步强化和丰富。换句话说,就是那些经过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扬弃而升华、为全人类广泛认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诸如法治比人治好,尊重比歧视好,平等比特权好,自由比奴役好,宽容比偏隘好,和谐比争斗好,理性比极端好,仁爱比冷漠好,多彩比单调好,从容比浮躁好,等等,并没有真正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指南。
我们以为,重树信念,普及常识,在“万变”中讲述和普及那些“不变”的道理,是媒体人的责任。因此,亲近灵魂,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张扬人类普遍认同的行事处世准则和为人待物之道,成为“心灵驿站”追求的目标。
那么,我们是如何去传播这些“不变”的道理的呢?当然是采取读者最易于接受的方式了,如具象、纪实、隽永等,因为故事的情节最能吸引人,纪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禅机的锋芒最能点拨人,随性的渗润最能开导人。
“心灵驿站”自创办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也得到同行认可,见报稿件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转载率,特别是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要阅读对象的《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尤多。
另外,全国不少地方的语文中考卷和日常的语文考卷,都喜欢从“心灵驿站”选文,作为作文题及问答题的素材。
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由教育部拟定的“新课标高考语文卷”作文素材,三次从“心灵驿站”选文。这三篇文章(已选入本书)分别是:《顺手修补与救人一命》(2012年高考,河北、河南、黑龙江等11个省(自治区)选用了这套考题),《不知价值手才不会发抖》(2013年高考,陕西、山西等四省选用了这套考题),《飞机装甲装在哪最优》(2018年高考,重庆、辽宁等11个省、市(自治区)选用了这套考题)。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编辑 | 孙旭歌校对 | 赵丹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