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城中心,有一条长长的老街,依偎着黎滩河,呈“之”字形状东西蜿蜒。长约公里的古街串联起了34条幽深仄长的小巷,在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起100多栋明清古宅,但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镂窗花墩,极具江南民宅特色。
历史上,黎川古街有着闽赣“八县通衢”之称,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2013年,按照“恢复历史、激活文化、带动旅游、服务百姓”的定位,黎川县启动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城市记忆与活力由此重新被唤醒。
(资料图)
改造后的古街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旅游目的地、江西省特色商业街区、省级特色文化街区等。不久前,黎川古街入选“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黎川古街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和蓬勃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积极探索。
漫步于斑驳的青石板街道,聆听水声拍岸,老街尽头,长虹飞度,张恨水故居矗立桥头。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曾在黎川生活过,这里的廊桥、水车、杉关、古道、乌篷船,成了张恨水魂牵梦萦的“梦里江南”。
“为了打造张恨水文化名片,县里对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张恨水故居进行了修缮,在故居上修建‘张恨水纪念馆’,还修建了张恨水广场、藏稗楼等。”黎川县第一中学退休教师杨火根对古街发展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改造之前,古街是县城最集中、最破旧的棚户区,排水内涝、卫生恶劣、消防隐患、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
“县里聘请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对古街进行整体改造,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方针,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黎川县古城建设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股股长邬新文说,街区现有600余家骑楼式店铺、20余栋明代古屋、100余栋清代古屋重新焕发生机。
修缮后的古街是具有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商贸展示、历史和红色文化体验等功能的赣东南水乡街区,系统地展示了黎川地域民俗文化以及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我们精心挖掘街区文化元素,打造‘江南骑楼第一街’‘江西凤凰城’等文化IP,使古街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文旅名片。”邬新文说。
特色民居、传统宗祠古朴典雅,传统店铺、酒肆茶楼鳞次栉比,南北杂货、风味小吃林林总总……黎川对古街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进行挖掘,打造了古床文化博物馆、团村战斗纪念馆、黎川试院、孔庙等景点。
“古街以‘四百’为改造主题,复建‘百店’(老字号)、修缮‘百堂’(古建筑)、挖掘‘百业’(传统工艺)、纪念‘百贤’(历史名人)。作为丰富文化遗产的集聚地,古街坚持历史与现代并融、经济与文化并举的发展思路。”杨火根介绍。
走进老街,八戒掸糖、绣楼招亲、鼓城民谣、汉服快闪、旗袍走秀等民俗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修钟表、钉杆秤、打铁器、做圆木、编竹篾等传统工艺让人流连忘返……在古街的黎川县非遗文化体验馆,制作精美、造型魁梧的白狮引人注目。“我们不仅有了专门展示传统技艺的场所,同时也有了更多表演的舞台和时间,知名度也大大提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黎川舞白狮团队成员胡金旺说,每月和节假日他们都会在古街表演,而在以前,舞白狮只能在春节特定时间短暂表演。借助古街这个平台,越来越多人知晓了黎川舞白狮。
栩栩如生的舞白狮温度杯、鼠标垫、抱枕……一一陈列于非遗文化体验馆中。“游客很喜欢具有历史故事的文创产品,我们也乐意借助这种传播载体,将传统文化灵活地融入日常生活。”黎川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倪诗蓓说,古街通过“非遗+演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形式,活态化展示和传承非遗文化。
作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街区,植入传统业态、发展新潮业态、打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成为古街文旅发展的趋势。
“目前,街区形成了非遗、民宿、康养、文创、娱乐、餐饮六大业态,入驻了油画体验馆、精品民宿、汉服体验馆、酒吧、书吧、剧本杀馆、VR体验馆、特色小吃店等248家商户,吸纳就业人员约1700人。”倪诗蓓介绍。
夜幕降临,在一家名为“益顺德”的百年老字号店内,食客们等着热气腾腾的米粉和芋糍出锅。“10年前我还在福建开饭店,后来古街改造的时候就回来接叔叔的班,当时更多是出于传承传统手艺的责任,没想到生意会这么好。”益顺德老板邓洪回忆起父辈和古街的往事,随着古街业态日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常每天可销售3000个芋糍和500多碗米粉,每逢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