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4、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5、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6、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7、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8、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9、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10、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11、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12、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13、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14、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15、“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16、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17、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18、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19、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20、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21、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22、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23、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24、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25、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26、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27、网页链接“独在异乡为异客”这首诗的意思是:通过登高所见,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28、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29、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30、“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31、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32、“每逢佳节倍思亲”。
33、“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35、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7、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38、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39、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40、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41、忆:想念。
42、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3、异乡:他乡、外乡。
44、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45、佳节:美好的节日。
46、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47、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48、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49、独在异乡为异客翻译: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
50、2、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朝代】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2、诗歌是写出来需要注意平仄,所以才能展现中文的独特魅力,翻译为白话可以直接说:一个人在别人的故乡就是别人。
53、其实是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