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秋鹏
当前,汾渭平原环境空气质量并不乐观。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21、2022连续两年位列后20位,其中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等关中平原地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更是倒退明显。
5月29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监测司相关负责人指出,2022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超标31.4%,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而在最新公布的2023年1月—4月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汾渭平原11城市中有7个(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运城市、临汾市、宝鸡市和洛阳市)位列后20位。
(资料图)
汾渭平原这块治气“硬骨头”并不好啃,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自2018年起,汾渭平原被列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之一。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汾渭平原近年来大力推进能源、产业、运输三大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超低排放改造、柴油车专项治理等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进展满足时序要求。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能源结构方面,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散煤替代,替代散煤1000多万吨,积极推动燃煤锅炉炉窑清洁能源替代,累计淘汰燃煤锅炉4万多台。山西、陕西两省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比例由2013年的10%左右提升到2022年的36%左右。2022年,河南省洛阳市实现主城区煤电机组“基本清零”和平原地区散煤“清零”。
在产业结构方面,山西、陕西两省煤电装机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山西省37%的粗钢产能已完成改造,陕西省51%的粗钢产能已完成改造,加快淘汰4.3米及以下焦炉,分类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及集群,实现“动态清零”。
在交通结构方面,持续推进“公转铁”,2021年山西、陕西两省铁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47%、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14个百分点。两省累计淘汰约60万辆黄标车、国三及以下营运类柴油货车等高排放车辆。汾渭平原11城市建成或开通铁路专用线33条,占全国铁路专用线总数的8%。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5年来,汾渭平原11城市PM2.5浓度已经从54μg/m3降至46μg/m3。以陕西为例,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取得“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历史最好成绩。2022年空气质量同比有所反弹,但仍是有监测数据以来第二好的年份,重污染天数控制在历史最好水平。
不过汾渭平原仍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2023年以来,汾渭平原出现连续的重污染天气,咸阳市、西安市等地均出现15天以上的重污染天,区域大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采访中,不少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汾渭平原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如山西省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汾河中下游谷地区域面积约占省域面积的10%,却布局有全省约3/5的焦化产能、2/3的炼铁产能、1/4的水泥产能和1/5的电力产能。
河南省同样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汾渭平原部分区域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提升比例不及预期。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陕西省在铁路专用线项目立项审批、资金配套、土地征用等方面,存在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等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形势依然严峻
2018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在汾渭平原推广应用“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派遣11个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开展驻点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运管部副主任张文杰告诉记者,通过驻点跟踪对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进行深入分析,近年来汾渭平原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有所改善,但颗粒物超标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PM2.5年均浓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PM2.5污染以秋冬季为主,二次组分硝酸盐占比较高。”张文杰说。
“汾渭平原大气污染产生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息息相关。”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宁淼说。
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不同的是,汾渭平原特殊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也是导致易出现重污染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宁淼解释道:“汾河、渭河中下游盆地被山脉包围,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受山脉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影响,汾渭平原静风率高,冬季容易产生逆温,污染物易沉积聚集难以扩散。”
近年来,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咸阳市、渭南市、西安市,在不利的天气形势下,城市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在近地面无法扩散或沉降,极易发生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度污染。
“当然,大气污染的产生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装备水平低、污染治理水平低等问题。”宁淼说。
宁淼表示,目前汾渭平原大量简易低效治污设施仍旧存在,导致减排效果不佳。部分燃煤锅炉号称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却仅使用炉内脱硫脱硝工艺,不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限值。
监管和能力建设存在短板
在汾渭平原部分城市调查时,记者发现,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仍需提升。当前,部分地方治污攻坚定力不够,日常监管和能力建设存在短板。乡镇联网点位数量相对较少,质控能力有待加强。
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大气监督帮扶,汾渭平原是重点区域之一。特别是2021年以来,组建“专业+常规”两支队伍,开辟“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环境问题发现机制,搭建多源数据融合信息化平台,精准识别、推送问题线索,指导工作组和地方紧盯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现场检查。
据初步统计,5年来,监督帮扶共检查汾渭平原地区企业(点位)3.7万个,发现整改各类环境问题6.2万个。
日前,记者从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了解到,在汾渭平原监督帮扶发现的问题中,治污设施未安装和不正常运行问题占比约为10%,工业粉尘无组织排放、物料堆场及建筑工地扬尘问题占比达到近30%。
近年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水平有效提升,企业守法意识逐步增强,但仍有部分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存在侥幸心理,为了经济利益弄虚作假、逃避监管。
今年1月,河南省洛阳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发现,一些企业在政府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应急响应期间,不按规定停产电炉,未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赴汾渭平原关中地区部分城市开展督导检查时,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甚至伪造台账记录、干扰自动监测、检测报告造假等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违法违规问题。一些企业还存在治污设施简易低效或运行不正常、环境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这都暴露出部分企业无视环保法律法规、突破底线,肆意偷排偷放,严重污染环境;反映出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以及部分基层执法队伍水平不高、业务不熟练、作风不扎实,执法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对此,张文杰解释,现阶段面临经济社会活动全面恢复,污染物排放量增加。部分城市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洗煤、铸造、砖瓦、建材等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监管难度大,管理水平和设施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汾渭平原想要啃下大气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