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着放山号子,踏着积雪,扛着斧锯,走进深山老林干活……这是小兴安岭林区伐木工人记忆中的生活写照。曾经,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基地,“中国林都”黑龙江省伊春市由“独木经济”擎起一片天。如今,在2013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当地依托绿水青山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在林下“垦”出一片新“沃土”,以特色种养、森林食药等多种林下特色产业书写“中国林都”转型的“山水经”。
来到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的一排大棚,迎接我们的是老林场人张伟平。在大棚里挂着的菌包上,已经有深褐色的木耳从孔洞中冒了出来。
(相关资料图)
1986年参加工作的张伟平是一名营林工。过去,他的工作是清理林子里的枯枝和杂草。停伐之后,林场鼓励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张伟平听说有人搞木耳栽培赚了钱,于是自己也租了林业局公司的大棚,开启了木耳栽培的营生。今年,张伟平承包16个大棚搞木耳栽培。
“木耳采摘要到6月末,前一阵天气冷,不咋长。天热了就长得快了,眼瞅着就往出长。”张伟平脸上露着喜色说,去年他栽培了20多万袋木耳,每袋木耳能赚个五六毛钱,今年的规模也已经有15万袋了。
张伟平的故事是伊春森工多渠道推动稳岗就业的缩影。在伊春,很多林场因“场”制宜,一场多业谋发展,生态、产业两手抓,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位于伊春森工红星林业局公司的伊春碧信植物药有限公司,车间里几台烘干箱正在作业。据公司经理赵恒介绍,烘干箱日均可烘干1.35万斤鲜平贝。公司利用红星林业局公司争取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强乡补助资金,建成了集清洗、干燥、包装、冷藏于一体的平贝初加工生产线,通过“局公司+合作社+职工”模式为职工群众开展山特产品加工提供便利。
来自清水河林场的王传忠说,他自己常年种植10多亩平贝,现在林场设立了清河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职工可以入股。合作社把平贝拿到公司车间统一初加工,提升平贝收购价格。
“局公司+合作社+职工”模式正在多个林场推广。在伊春森工红星林业局公司五星河林场分公司,今年5月刚刚成立的伊春星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吸引十几名职工出资入股。合作社理事长回景伟介绍,合作社在红松兼果林基地套种刺五加等中药材,等刺五加起收后,合作社会按照出资比例将红利分配给出资方,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企属林下产业经营目标。
林区不伐木,林下找出路。放下斧锯的林区人,依靠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红松果林、食用菌、小浆果、森林猪、湖羊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湖羊产业是伊春当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在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的发酵床生态养殖示范项目棚室内,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养殖圈舍,几十只戴着耳标的湖羊发出“咩咩”的叫声。
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农业部副部长时雨民介绍,羊圈里铺设的不只是锯末和秸秆碎末,工作人员还专门在上面喷淋发酵菌、铺撒食盐,然后再铺上40厘米高的松枝,形成发酵床,这样有利于降解湖羊的排泄物,同时还能供给棚室热量。
“冬季棚室内温度会比外面高10多摄氏度,不仅能给湖羊生长环境升温,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环境也更清洁。到今年年底,这个项目养殖规模预计达到1100只。”时雨民说。
伊春不仅是“红松故乡”,也拥有丰富的白桦树资源。走进位于伊春市丰林县的伊春嘉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进行桦树汁饮品灌装作业。公司董事长黄永超告诉记者,每年的桦树汁采集时间只有短短的15天,而且桦树汁有活性成分高、不易保存的特点。公司通过技术研发,以“零添加”方式将桦树汁保鲜期由1天延长至12个月,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2022年公司桦树汁原汁、桦树水等产品产值达到1亿元,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黄永超说,下一步公司还将与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深化以白桦资源为中心的药用价值研究,将白桦的综合价值合理开发利用,带动林区经济产业转型发展。
伊春市林草局二级调研员刘宇表示,伊春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森林蓄积量达到3.75亿立方米,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3.8%。伊春在更好地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致力于让林区人生活更富裕,激发转型发展新动能。伊春正围绕“林”字做活“绿文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