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成为2023年汽车市场的关键词,经历今年3月份的降价狂潮后,国内车企价格就走在了轮番降价的路上。
(资料图)
那么,降价到底能不能换来预期销量?车企利润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经历几轮降价后,现在部分品牌还在进一步降价,比如欧拉、大众、奇瑞、哪吒、零跑等品牌,这些品牌近期的降价行为,即将拉开新一轮降价潮。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降价的确可以换取销量。
这种以价换量的行为,只适合热销车型,或者说只适合品牌知名度或车型知名度较高的车型,这些车型降价会与销量呈现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这部分热销车型本身关注度就很高,许多消费者之所以迟迟不下手,无非就是在与竞品对比价格,或者在综合权衡性价比,但这个时候某热销车型降价,必然会让一波潜在消费者果断消费。
以价换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odel 3和秦Plus DM-i以及轩逸这类车型,他们降价后的销量增长几乎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但也有降价之后销量并不会上涨或上涨趋势微弱的品牌和车型,这种品牌或车型多是一些小众或冷门车型。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宝马M5在全国各地有20万~30万不等的降价幅度,但销量提升并不明显,并不是车辆产品力有问题,而是车型定位小众,这类车型的消费人群只有这么多。
其实本次降价的欧拉好猫、奇瑞新能源小蚂蚁、朗逸新锐都是热销车型降价,欧拉好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欧拉品牌的销量担当,现在之所以降价,是因为同尺寸的海豚价格相对较低,同时云朵即将上市,所以欧拉不得不降价;而奇瑞小蚂蚁也是因为有海鸥和缤果入局,导致其性价比有所下降,只能通过降价维持;朗逸新锐也是一样,在面对混动车型围堵的时候,想要获得更好销量,降价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哪吒S和零跑的降价,就有点强弩之末的意思,其他三个品牌降价是为了获得销量,而这两个品牌降价则是为了生存下去。尽管他们都在降价,但降价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那么,汽车企业的利润是不是非常丰厚?隔几个月两三万地往下降,怎么看都是亏钱的买卖,为什么还要降价?
其实,汽车企业的利润并不丰厚,多数企业维持在8%~12%左右;只有特斯拉比较厉害,可以保持在20%左右;超豪华品牌可以保持在30%以上。
通过这个利润率能够看到,其实市面上部分车企降价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亏损,那么车企为什么愿意硬着头皮亏损还要继续生产,继续降价?
这其实就涉及到汽车的产业链问题,汽车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会和供应商签署一些对赌合同,比如某款车型如果年生产20万台,那么供应商的零部件价格就能便宜一半(只是举例,并不代表实际有这么便宜),但如果达不到这个数量,那么零部件价格就会翻倍。
这个时候,汽车企业就会走进一个怪圈,如果不生产更多车辆,那么已经生产的车辆成本就会飞速上涨,其成本甚至会超过继续生产车辆所产生的费用;但如果继续生产车辆,那么产出的车辆成本就会有所下降,达到合理成本水平,但降价之后又抹平了盈利空间,甚至会产生亏损。权衡之后,继续生产车辆虽然会亏,但亏损并不会像关停生产线那么离谱,所以,多数汽车企业都会选择继续生产。
而且汽车企业不像小超市或便利店,说解散就能解散。因为汽车企业一旦关停某条生产线或倒闭,牵扯的是数千甚至数万人的就业。说宏大一些,就是作为大型企业,汽车企业应该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说现实一点,就是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人员失业,会对社会安定造成不利因素,相关部门也不会同意汽车企业关停生产线。这个时候,继续生产车辆就是最好的办法,大家都有事干,而且车企亏损相比停产也要小很多。
同时,继续生产车辆也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后续发展,因此,汽车企业即便亏损也会继续生产。
这个阶段其实就和滴滴以及美团、饿了么抢占市场时的手段差不多了。谁有钱,谁对成本控制得更加合理,谁就能笑到最后并收获市场份额。
因此,这场价格战,从短期来看,会保持降价态势。不过车企之间一旦决出胜负,车辆价格必然会有小幅回升。所以,近一两年打算买车的朋友,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时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