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陕西咸阳的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其中还有不少的陪葬墓,霍去病之墓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的陵墓多多少少有些特别,为何呢?因为他的墓前摆放着不少石像生,而石像中居然还有牛的形象。一代神将的墓葬前为何要摆放"笨拙"的石牛像呢?想要揭开这个谜团,那就听小编给您一一道来。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从秦汉开始,大凡历代帝王的陵墓外,甬道旁都会摆放石头雕像,这些石雕像被统称为石像生或翁仲。石像生并非个个都是人形,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石羊、石马、石虎等。它们是由皇帝生前的仪卫演化而来,用以彰显帝王在阴间的排场与权势。石像生起源于秦汉,兴盛却是在明清,朱元璋戎马一生,其死后墓葬之地开始摆放石像生,后世明王朝君主争相效仿,形成了墓葬必有石像生才算符合规制的葬俗。《明会典》曾规定,公侯大臣们需要按照品级高低,设置石羊、石虎、石马、石狮、石象、石骆驼等等的石像生。可是石像生的数量,若是超过规定品级的数量,则以逾制定罪。
到清朝时期,清代帝王们仍然沿用明王朝石像生的葬俗,甚至到了清朝末年,也依然不顾贫瘠从府库中专门拨款雕制石像生,可见石像生在皇族眼中的确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霍去病在汉武帝时期号称"神将",在他17岁时就曾跟随卫青大破匈奴,自此之后,霍去病连战连捷,在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中,多次击败匈奴,直至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解决了汉帝国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年仅24岁就不幸离世,为了纪念这位"神将",汉武帝特意在茂陵为其建造陵墓,以表彰他的功绩。霍去病墓前有石像生17件,不同物12件,其石像生的形象古朴雅致,并且都是依石头本来的形状而顺势雕琢,突出了古人追求神似的自然理念。
在众多的石像生造型中,最让人瞩目的还是其中的一尊"卧牛"像,该像为一头老黄牛形象,老黄牛伏卧于地面,双目肃然,似乎在警惕的看着前方,牛背上还有鞍鞯的雕刻线条,细节刻画十分逼真。老黄牛为平时常见的动物,为何它的石像生独独会如此令人瞩目呢?就是因为在历代帝王将相的所有石像生中,基本上没有牛的石像生形象,甚至说石像生有牛,那也是犀牛。换句话说,霍去病墓前的黄牛石像生,是我国现存的非常罕见的以牛为形象的石像生。牛的形象之所以会出现并不是偶然,其原因还需要从古代社会背景开始说起。中国从古至今历来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在没有现代化科技的帮助下,牛是农耕社会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让牛成为了华夏民族精神的代表动物之一。
抛开农业耕地不说,牛在战争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古代战争缺不了战马,战马的爆发力和奔跑力远胜于牛,可是在耐力上却极为欠佳。因而,战马的高爆发优势只适用于冲锋陷阵,而不利于运输粮草,若是想持续不断的维持后勤供应,牛才是最佳首选。在秦汉之前,人们就已经学会了用牛来运输粮食,秦赵长平之战时,双方用来运粮草的牛就曾经达到过10万只,绝对称得上是运输队的"主力军"。霍去病在攻打匈奴时,由国内源源不断输送的粮食,也都是由牛车运载,这才维系了军粮的正常供应。
看罢这些资料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石像生中有"卧牛"的形象是必然的,因为在古人的眼中,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仅需要前方的将士们浴血奋战,更需要后方大量可靠的补给。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已经在意识上有了对后勤保障的重视,它也是克敌制胜的原因之一。汉武帝之所以会在霍去病墓前雕刻石牛,不仅用意于此,也有对霍去病赞扬褒奖的意思。牛代表着勤劳,还是勇敢和毅力的象征,霍去病的一生虽然短暂,可是他为大汉帝国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用自己的正义和果敢,为家国带来了和平与安定,如此孜孜不倦的征战拼杀,其实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用一头"卧牛"来形容霍去病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要知道,英雄之所以会被称为英雄,就是他们在危难之际挽救了国家的危亡,霍去病的一生,虽然犹如灿烂的烟花虽一瞬即逝,却照亮了整个夜空,给人们带来光明,带来了胜利,也带来了和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