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劝你千万不要离开公立医院
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一年一度招聘季节,笔者总是收到相同的咨询:我到底要不要跳槽,某某民营医疗机构、体检中心邀请去做技术骨干、主任,开出了医院好几倍的年薪,也有相同的五险一金、甚至是六险一金,面对令人心动的 offer,到底要不要拒绝呢?
我们的环境
目前公立医院占据了主导地位,不管是病人的数量、还是专家的数量,公立医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各大高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在医教研等方面,全面压制着民营医院。
【资料图】
目前大多数民营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的形式而存在,或者是走高端路线,着重提高服务水平,为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公立医院走的是量大,而民营一般走得是单价高的路线。
所以存在的情况是:公立医院的工作量远超民营机构,而病人的病情通常也更重,所以工作强度更大;民营医院的工作量远低于公立医院,但是因为是高端客户,所以客单价更高,或者是价格不敏感型的客户,所以收入并不因工作量下降而下降。
在医院经费方面,公立医院不仅会主动投入资金,还可以得到各级的政府、主管部门较多的经费、课题、项目等支持。在医生的培养路径上也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和经验。
医生和平台/医院之间的关系
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如同厨师和五星级酒店的关系。
大部分的病人都是冲着医院的名气而来,单纯冲着某医生的名气而来的很少。特别是对于低年资的医生来说,很多病人都是因为医院名气大,而来就诊,才会有看不完的病人,如果失去了医院的背书,病人的数量会急剧下降。只有极个别的大拿能够依靠自身的名气带走较多的病源。
医学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学科,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病人和操作机会。
单纯的只是看书,看文献,只能在理论上提高,而临床实践中必须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积累。有的病例发病率极低,如果没有收治过较多的病人,是无法遇到的,而在疑难杂症的诊疗思路培养、临床技术的提升都需要在大型的公立医院中进行培养。一旦医生离开这个平台之后,就难以在得到学习的机会和快速成长、发展的可能。
民营医院工作重心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好已有的临床业务,关注盈利能力。不会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到医生的培养中,主要是依赖于医生入职时本身已有的诊疗技术。而公立医院则不仅会主动投入资金,而且各级的政府、主管部门也都会有较多的经费、项目支持。而且在医生的培养路径上也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和经验。
医生跳槽的优劣处
跳槽可通过读书深造、进修学习后跳槽到其他更好的公立医院,或者以引进人才、技术骨干的身份进入同级或下一级的医院就职。
不管是继续在医疗体系中,还是跳出医疗体制,都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可能这个过程并不舒适。
除此之外,不管在哪里工作,都是需要产出一定的成果,而跳槽之后,自己在之前单位几十年工作的科研成果积累、科研团队组建、科研人员的培养等都全部清零,自己在新单位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单打独斗,需要重头再来。
最后,尽管民营医院、公司等开出的工资更高,工作量相对更加轻松,但是民营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必须要控制成本、必须要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当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非常容易就会面临降薪、增加考核内容、甚至是裁员的窘境。
而公立医院则相对稳定许多,一是因为有比较稳定的患者来源,二是公立医院通常不会主动裁员,三是公立医院有政府、卫健委等官方背景背书和经费支援,倒闭的风险较小。
今年为啥不建议随便跳槽
经过两年的疫情冲击,各行各业的经济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23 年的 GDP 增速目标为 5%,而仅通胀就预期在 2-3%,可见实际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极具挑战的,各行各业的复苏还在缓慢进行中。
前些年,提升学历可谓是升职加薪的不二法门,而随着本科、硕士、博士扩张,海外人才回流等影响,国内的学历贬值也是不断加速,甚至有人感叹「自己读书的速度赶不上医院招聘的要求增长速度。」今年又有近一千万大学生毕业,需要就业,就业形势极度严峻,大型医院基本都是博士、甚至博士后起步,而有的县医院招聘都是硕士起步,甚至还要求有规培证。
因此在这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面前,劝大家谨慎考虑是否要离开公立医院这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
结语
跳槽前,建议一定要提前充分的了解新单位的情况,包括不限于:收入情况、工作量情况、人际关系、未来职业规划、单位的前景等多方面的情况。最好是能够找到已经在那里工作的人进行深度的了解。
本文作者:吴银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