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黎竹 刘旺 北京报道
(相关资料图)
当下,0~3岁幼儿的照护、托育需求成热议焦点。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此前,多省市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一批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育服务机构,按需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多元化服务,打造15分钟社区托育服务圈等。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政府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需要准确定位。“政府主导无疑是重要的,但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投资,或者说政府投资也不能完全以机构建设的方式予以实现,要发挥政府购买托育服务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建设托育机构,投资托育事业。”
托育市场需求热
“生大宝时还有父母照料,现在父母身体都不太好,小宝只能自己照顾,成为了实打实的‘夹心人’。”今年34岁的小月向记者抱怨。
截至发稿,小月的宝宝已满15个月了。像小月这样的中年二胎者并不少见,她的第一个孩子于2014年出生,当年人口出生率为12.37%,在2017年“挤破了头”才进入一家公办的优质幼儿园。
当记者问及为何没有报名托育机构时,小月回应,“比当时给大宝找幼儿园还难,公办托育机构名额太少了,有的民办的全日制托班一个月高达8000元。”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4200万左右0~3岁的婴幼儿。据调查,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的需求,但实际供给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较大。
多个采访对象表示,当下托育是刚需,0~3岁的托育班名额很紧张,机构一开放报名很快就报满。值得注意的是,法国、瑞典等地的入托率达50%,新加坡接近90%。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入托率尚不足10%。
针对这一问题,“十四五”规划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发展,提出到“十四五”期末,使每千人口的托位数从目前的1.8提高到4.5。
据记者了解,上海公办托育园的名额很少,一个街道或镇就开1个班,最多不超过两个,每个班也不超过20名幼童。上海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上海市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今年9月22日,北京市《关于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全市千人口托位数1.33个,距离“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还有7万~8万个缺口。
可喜的是,近年来政府主导下多元力量在共同推动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2020~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积极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给予每个新增托位1万元补助,近3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超过50亿元,累计新增普惠托位20万个。
据了解,当下各地在加大实施力度,社会力量积极响应,纷纷投资兴办托育机构。截至2021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达2.03个左右。
多元共建提质量
当前,多省市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一批连锁化、专业化、高品质的托育服务机构。
记者了解到,从北京市托育机构的性质来看,现阶段北京市有公办托育机构2家,民办托育机构仍是市场主力,占比达到96.7%,社区托育服务覆盖率为5.3%。
托育工作供给的活力来源是市场托育,鼓励市场办托多元供给。
孟立联认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依赖多元化力量来兴办推动。“托育机构建设不能脱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或者说不能走贵族化、精英化路子,要以满足普通老百姓托育需要为中心,相应的规划、标准应对此进行有力地引导。”
杭州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余杭区目前已建成公建民营普惠托育机构、社会办普惠托育机构、园区嵌入式非普惠托育机构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等多形态的“托育圈”,形成了普惠优先、“三方供给”的多元服务供给体系。
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亦能解决托位总量不足和存量相对过剩并存、且托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痛点。北京市托育园在租金和人力的运营成本较高,占比超过八成,因此平均月收费为7000元左右。
据业内人士核算,从目前市场平均水平看,一个单体托育机构的财务情况基本是场地成本占 20%~40%、人力成本占 40%~50%、销售成本占 15%~20%、运营成本占 10%~20%,综合下来其利润率水平仅在10%以内。
银座幼教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袁霞建议,“完善土地、住房、金融、保险、财税等支持政策,通过专项补贴、以奖代补、税费减免、水电民价、融资优惠等形式,降低办园成本。”
业内人士王娜则认为,未来托育行业,乃至整个幼教赛道,都会重视品质、重视服务、重视品牌、重视环境的。建立普惠托育体系,除了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还应该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她举例,“比如北京市存在现有托位空置率较高,托位使用率35.4%,说明社会需要的托育不仅仅是照料婴幼儿生活那么简单,“育儿焦虑”更多涉及婴幼儿早期教育、潜能开发等,需要加强托育机构质量的建设。”
据悉,余杭区按照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最小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不少于40平方米的标准,对新建居住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进行配建。此外,对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的每个实际使用托位给予每月200元或300元的补助,以此吸引更多优质托育服务机构落地余杭区。
托幼一体化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这一目标前,政府和社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社区托育、家庭托育等各种各样的托育模式,部分地区还开始试点科学育儿指导站、共享育儿等非机构化的托育模式。
袁霞向记者介绍,其所在集团采用多种形式提供托育服务。社区嵌入式托育园定位是小而精,服务于两公里半径之内的家长,可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周末活动等服务;幼儿园中的托育班则利用幼儿园的空余场地开办2-3岁托班,满足家长送托需求;第三种“合作办园”模式,充分发挥品牌、资源优势,积极协助各大企事业、政府机关等用人单位,以委托管理或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合作举办爱心托育园;第四种是正在筹建过程中的家庭托育点,正在积极探索。
袁霞认为,婴幼衔接、托幼一体是学前教育的必然趋势,实现婴幼教育闭环也是大学前教育的必然产物。
王娜则表示,“托育+幼儿园”的托幼一体化模式能够解决当前幼儿园招生难和营收单一的问题,优势是能够复用幼儿园的基本设施和场地、提高运营坪效,但缺点是主管部门的界定和相关人员的复用会是难题。”
袁霞指出,主管部门隶属不清晰,容易造成政策壁垒。3~6岁幼儿阶段归属教育部门管理,而0~3岁托育归属卫建部门管理。
她建议道,“在幼儿园里办托育,需要打通卫建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为幼儿园办托育在审批、备案、建设、监管等方面提供更清晰、更明确的指导和管理。”
据记者统计,很多城市探索的路径都是由教育部门来主导幼儿园托班,一般是教育部门审批,卫健部门备案。但各地的模式也因地制宜。
记者了解到,成都的幼儿园允许“一址双证”,在一个地址同时拥有幼儿园和托育两个执照,大连则允许幼儿园的营业范围从招收3~6岁的孩子扩大到0~6岁。
目前在成都,已经有幼儿园用全直营的模式跑通了托幼一体化的商业模型,在国家的普惠托育补贴下整体满员率和财务、运营表现都很稳健。
而在杭州比较偏远的工业园区,幼儿园则借助原先用房进行改建,每个班配齐“两教一保”(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人员。
二胎妈妈王艳提及,目前有不少地产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尝试,并且探索托幼一体化等新的地产业态,对同时有“入托+入园”的父母来说解决了接送时间和距离的问题。
此外,据统计,2025年托幼人才缺口预计高达200万,但同时,托育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缺乏等“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
袁霞建议,从人才培养、职业认证、岗位培训三个方面,加速推动托育专业人才建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专业,扩大招生数量,推进教材建设;规范保育师、育婴员、营养配餐师等专业技术认证秩序,实行资格准入;同时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质量。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关键词: 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