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行业足够庞大时,国家标准的变化势必激起更大影响。作用比起榔头,更像箭头。目的不单是为了划定红线、淘汰劣品,更是验证并强调潮水该涌往何处,将行业推去正确的方向。
奶粉行业已经见证过国家标准变化的力量:2010年国标调整,迅速出清了约70%的杂牌奶粉,国产奶粉由此踏进高质量发展期。
(资料图片)
如今,新的挑战又来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国标将于2023年2月22日正式实施,标准更细致、营养素配比更精准、原料要求更严格。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研究员赖建强始终关注,“奶粉新国标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更贴近中国孩子的需求”。
这也是亿万父母们的共同愿望。
但这意味着所有乳企必须再次面对严苛考验。标准里的每一处变化,不只与奶粉的配方设计有关,同时衡量企业是否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扎实的供应体系。一罐奶粉的品质,要求乳企对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面把控,任何环节都不可松懈,每一处都紧要。
发令枪响,一场新的竞速跑开始了。
01 挑战“量身定制”
行业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是一份“史上最严”的奶粉新国标。
修订标准就耗费了五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行动中心主任刘爱东基本参与了整个过程,他评价,修订中,一方面继续严格控制安全指标,一方面突出强调了产品的营养性。在科学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我国国情、生产工艺现状、市售产品营养素情况等,也参考了国际做法、经验,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相较2010版标准,新国标对乳企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更精细。新国标对营养素含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整,使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的上下限更加明确。
调整的核心,是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需求”。
新国标中的种种变化,向行业传递着一个信号:中国的婴配粉,应该为中国孩子“量身定做”,终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接近中国母乳,因为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
但国内的母乳研究相比欧洲起步晚200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许雅君在母乳研究中探索多年,每一步都“非常艰巨”。单是收集乳汁,已经耗时耗力,“想象一下,如何保证妈妈们定时定点提供定量的乳汁?”要追赶研究步伐,任务更是艰巨。
而乳企要做这件事,要下的全都是苦功夫,时间长、成本高,且异常艰难。
但飞鹤决心要做这件事。理由很朴素,“一罐奶粉始终连着亿万妈妈,连着万千家庭,连着祖国的未来”。
这条路一走就是13年。从2009年开始,飞鹤开始系统进行中国母乳研究,通过承接“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长时间、跨地域地努力让飞鹤积攒了丰富的样本量,其“中国母乳数据库”已覆盖全国27个省份,样本量接近2万个。
付出终于换回了成果,飞鹤科研团队让母乳褪去了几分神秘。如历经近两年研究、分析了2585份样本后,他们发现,中国母乳中两类脂肪酸DHA和ARA的比例与美国、日本差异很大,这是国内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综述研究,实现了中国母乳研究的新突破,也被应用到其新国标产品中。
这仅是飞鹤在中国母乳研究的成果之一,也是飞鹤科研实力的例证。
研究创新并未止步,路还在继续。“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接近母乳,我们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飞鹤首席科学家蒋士龙很笃定,“量身定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他们要做的是不断打破上限,向“更适合中国宝宝”再进一步,与新国标要求的“不谋而合”。
02 “笨功夫”跑得快
商业世界不是只顾向前冲的竞速游戏,一定程度上更像两方对垒:前军冲锋,后方守营。创新科研要捅破天花板,实现从“不可能”到“可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任务则是托住底,把“可能”变成“可行”。
对产业链,人们已经习惯了高度分工的模式。从原料、设计、生产、品牌到销售,再拆开每个环节,区分到最细,一件包装、一块屏幕、一颗螺丝,很少有企业包揽一切,而是各自做好自家事,以发挥各零部件商的最大优势。
但这条规律对于我国婴配粉行业并不适用。主要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不完善,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无法解决奶源的安全、效率和品质问题,只能是品牌承担起行业发展的责任,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彻底解决奶源的问题。
这个模式的先行者是飞鹤。2006年起,飞鹤现代化、规模化的“万头牧场”开建,彼时,行业并不理解,但飞鹤认为奶源问题是当前乳业的症结所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全产业链。
因此,飞鹤选了最“重”的一条路,下“笨功夫”,从源头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饲养,到生产加工、售后服务,从一颗草、一滴奶到一粒奶粉,以十余年时间和巨大投入,换来了中国婴配粉行业第一个全产业链。
扎根越深,风险越小。飞鹤有底气向消费者承诺安全,基于全产业链建设,飞鹤自有牧场生牛乳的主要指标不仅高于国家标准,也超过欧盟要求。这,不是靠新标准出台前的临阵磨枪,而是长久积累的产业链实力。
产业链已经成为飞鹤引领行业的护城河之一。曾不被理解的“笨功夫”,如今展现出惊人的能量。保证安全只是产业链建设的基础成果,它的更大价值在于,在数字化加持下,让整个供应链实现更敏捷高效的响应市场需求,实现“更新鲜”。
一个典型的购买场景是,如果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罐飞鹤奶粉,从挤奶算起,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最快只需要28天。
这背后是一整套数字化系统的运转。在整个供应链中,飞鹤实现了从采购、质量、生产贯穿到物流、销售各个环节的数据互通。
数据在链条上不停流动。现代化的“万头牧场”里,每一头奶牛身上的智能项圈,记录着它们的奶量和产奶时间,牛奶挤出被运输至工厂。然后,是一座工厂全面、灵活的思考,调动原料、计划排产都按照“新鲜”的最优方案进行。运输途中、终端场景里,每一罐奶粉底部的二维码,有条不紊记录着运输、存储和销售情况。再回到开始,新一轮的数据又为生产计划提供最准确的参照。
在飞鹤工厂,很容易就注意到一面大屏。左边的蓝色数字不停跳动,显示全国飞鹤奶粉门店和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右边是工厂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实时记录。
当每个环节都被数据量化:哪里还能优化,用数据说话。
效果是最好的答案。2018年,一罐奶粉从生产到终端,飞鹤的要求是60天。如今,根据最新的储运标准,最快只需要28天。
03 先行者的秘密
“史上最严”新国标,是乳企行业共同面对的一道门槛。“门槛”有两层意思,一是挑战,通过高标准才能说服市场,二是底线。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研究员赖建强解释,“进了门槛,还要上台阶”。
面对挑战,更看积累。坚持投入母乳研究、建设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供应链,长期以来的苦功夫和笨功夫,支撑飞鹤成为新国标下的先行者。
但这并非终点。迈过门槛只是第一步,飞鹤的目标不止于合格,“我们的产品不仅要符合国标,一定还要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要实现更高标准”。飞鹤表态。
他们不断发起对自己的挑战。行业没有先例,那就做先行者。
原料方面,国产婴配粉的关键原辅料进口依赖度较高,受制于人,成为行业顽疾。十几年来,飞鹤围绕关键原材料持续攻关,实现脱盐乳清产业化,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乳铁蛋白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了乳铁蛋白等关键原料被国外垄断的问题,为中国乳制品深加工进行技术积累。
追求更高品质的决心,激荡在每一个环节。在生产过程中,飞鹤创造性地将多项技术应用于奶粉工艺改善,其中使用红外线实时监测奶粉指标,是全世界第一例将该项技术应用婴幼儿配方乳粉。
支撑他们的,是六十年来不变的初心。在年终总结时,飞鹤的员工都会见到这样一句话,“始终把做好‘母亲的事业、未来的事业’作为价值追求”。
飞鹤能够成为先行者,没有什么惊人的诀窍或侥幸的时机,在飞鹤这个样本里,坦荡地展示了一条路径:选对方向,然后充分相信、坚决投入,执行到极致。
要做这一点,当然需要从上而下的决策和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员工每一天在各自环节上的坚持。这意味着,他们有一个足够坚固的价值观。
在商业世界,谈情怀、理想似乎不够理性,人们总是更相信规则。但价值观可能是一种更有韧劲、更有黏性的联结,能够提供更具想象力的能量。只要接触过,很容易发现,飞鹤的员工乐于称自己为“飞鹤人”,他们揣着同一个朴素的想法,要为中国宝宝做出更适合、更新鲜的奶粉。
他们愿意相信,这个宏大的目标与自己手中的工作密切相关。研发人员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的尝试,车间里的工人生产奶粉时,想着吃奶粉的是自家宝宝。营养顾问们每天和父母打交道,常抱小娃娃,“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成为先行者一定有秘密,飞鹤人的日常或许就是最真实的答案:不来自时机,而来自“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