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期,中国快消品牌名创优品因海外账号将公仔所穿的中国旗袍翻译为艺伎服饰而向公众致歉。此前,该品牌就曾因对外塑造日企形象而引发热议。挂洋牌、伪日系,中国制造为何假借“外籍血统”?国货应该如何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
(据8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明明是地道国货,却偏偏要为其披上“洋皮”,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洋式营销”由来已久。挂“洋牌”销售国货产品,不仅有损企业诚信经营的为商底线,实际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更无益于国货品牌做大做强。
放眼当下市场,挂洋牌卖国货的“假洋鬼子”品牌并非个例,且涉及日常用品的多个领域,尤以服饰类更甚。有的是在境外注册商标,产品委托当地企业代工,国内企业则以销售总代理的形式引进;有的在境外注册商标,技术和原材料从国外引进,产品在国内生产;有的在境外成立一个“空壳”公司,其产品研发等在国内进行;更有不少是从注册商标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均在国内进行,只需取一个洋名即可完成对国外品牌的包装。
鉴于商家的逐利本性,将国货产品包装成“洋品牌”,显然是冲着国外品牌的名气大、销路好和利润高。这既反映出消费市场中存在的“崇洋媚外”情结,也折射出对国货产品和国内品牌的底气不足。由于我国早期工业欠发达,特别是轻工业领域起步较晚,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以及销售服务上相对滞后,消费者择优青睐国外品牌无可厚非。但随着我国工业的奋起直追,其产品质量与国外品牌相差无几甚至有些已位居翘楚,此时再盲目崇洋便不合时宜。
透过有的商家热衷“洋式营销”的现象,我们需要反思,更需要对我国民族品牌的做大做强寄予厚望和充满自信。虽然现在国货已有不小进步,但多数依然未冲出国内市场。让国货真正崛起,就应当建立起全球化视野,努力促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过程,既需要国货产品在供应端日渐完善,也需要其在销售端培育起品牌软实力。
让民族品牌走出国门,需要品牌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相向而行和彼此互动。要切实提高国货产品的内在品质,讲好民族品牌故事,更好传播品牌价值、品牌理念。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成长为高质量、高品位的国货精品,才能激发其良币驱逐劣币的营销效应,让“挂洋牌卖国货”的市场怪象销声匿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