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一场技术比武大赛自今年3月份拉开帷幕,当前仍在“激战”中,比赛成绩将在秋收时揭晓。这场有11家单位参加的比赛,内容是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水平,获胜者将赢得经验推广机会和相关奖励。
大安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辖域内盐碱地近100万亩。多年来,诸多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大安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进展。如今,在吉林省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背景下,省内西部地区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被寄予更多期待。
今年春季,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海坨乡互助村设立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社会资本投资1.3亿元,建设规模0.52万亩,拟新增耕地面积为0.42万亩。该示范基地于3月份开工,各参赛企业在6月初完成水稻种植。眼下,试验田里水稻绿油油一片,长势十分喜人。
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11家参赛单位之一。“大安的盐碱地属于苏打盐碱土类型,土壤改良必须考虑当地土壤中盐的成分、地下水位等多种因素,需要按照技术配方实施,符合技术要求后才可以插秧。”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嘉告诉记者,他们探索出脱硫石膏复合改良技术,2014年在大安建立1100公顷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2017年实施的大安市叉干项目做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在此次技术比武大赛中,该公司在示范基地新增耕地面积68.2公顷。
除了“脱硫石膏复合改良技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磷石膏改良技术”、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硫酸铝改良技术”和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的“有机硅调理技术”等在大安市盐碱地改良领域也很有代表性。其中,中科佰澳格霖公司的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还是大安市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该公司采取工程、物理、化学、农艺和生物等综合技术措施,将“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合二为一,并利用“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研发优势,探索出集科学整地、数字精准管控、耐盐碱品种选育、改良和培肥于一体的盐碱地新开水田快速改良培肥技术集成。
据中科佰澳格霖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介绍,他们最近7年在大安市先后实施多个盐碱地治理项目,面积达11.89万亩;改良后的高产田每公顷可出产水稻1.2万斤至1.6万斤,基本与当地普通高产田产量持平;而且,盐碱地改良所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如果在占补平衡平台交易,可有效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孟宪东表示,除了盐碱地改良奖补资金,公司目前的一大收入来源是改良试验田所收获的大米。由于盐碱地很多年未耕作,几乎零污染、无化肥农药,改良后的地块产出的大米达到绿色生态大米标准;如果采用人工除草或灭虫,还可以加工成有机大米。目前,中科佰澳格霖公司的大米售价在一斤6.5元以上,有的可以卖到一斤100元。
在盐碱地土壤综合改良举措中,水是一个决定性条件。近年来,大安市按照“以水定地”原则,累计投入资金29.41亿元,通过实施大安灌区、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等重大水利工程,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地表水水源保障。
2016年以来,在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举措下,大安市新增耕地13万亩,曾经的不毛之地正一步步走向草茂粮丰。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表示,大安将认真对比参赛单位和科研团队的试验效果,深入总结盐碱地生态修复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为盐碱地土壤改良提供有益经验,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