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闵庆文
从体量看,浙江属于“农业小省”。2021年浙江省GDP为7.35万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19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42.4%和54.6%。
不过从农业文化遗产角度看,浙江则属于“农遗大省”和“农遗强省”。说其大,是因为在中国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有3项;在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浙江占14项。这两个数据均居首位。说其强,是因为浙江拥有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而且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效果最好、效益最高,不断为世界贡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浙江方案”。
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现状。在我看来,原因有四:
一是浙江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浙江陆域面积不大,仅10.5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1.1%。但各地生态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滩涂、岛屿,加上江河、湖泊与海洋,可谓无所不有。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类型的多样,浙江的1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是浙江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浙江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世界淡水珍珠养殖发源地、世界香榧原产地,古代先民勤劳而智慧,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养鱼经》、引领世界茶文化的《茶经》,还有享誉世界的稻田养鱼、桑基鱼塘模式等等。
三是浙江及时占得先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浙江抓住了这个机会,经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努力,在2005年成功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四是浙江勇于探索实践。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的遗产类型,其保护和利用没有先例,其系统性、活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要求建立新的保护范式和路径。农业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和现代价值是什么?农业文化遗产应当如何保护?青田的探索是成功的,也正是因为青田的成功,不仅是将稻鱼共生发展模式,而且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理念推广到了省内其他地区。
回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20年,经历了从概念到行动、从项目到计划,发展过程中虽有波折,但其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浙江这个“农业小省”的贡献无疑是大的。
(作者为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