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跑马圈地”的信用卡将进入“存量时代”
本报记者 赵剑影
从去年12月发布征求意见稿至今,经过6个多月的斟酌后,信用卡新规近日正式落地。昔日靠“跑马圈地”的信用卡业务将进入“存量时代”。
【资料图】
7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印发通知,从转变发展模式、治理过度授信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针对滥发卡、重复发卡乱象,新规除了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之外,还对银行信用卡长期睡眠卡划定了监管标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规将推动信用卡业务告别粗放式发展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银行业在零售板块上的布局,银行业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发行量和授信额都有显著上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开立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共8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7张。信用卡授信总额从2008年的9804亿元增加到21.02万亿元。
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给居民消费增长和升级提供了支撑。然而,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一段时间以来,银行过分追求市场占有层面上的“增长”,多采用“跑马圈地”式的经营方式。不仅出现发卡多、过度授信的情况,管理方式也相当粗放,息费不透明,在分期业务上过度营销,侵害消费者权益。这使得信用卡业务成为消费投诉的重灾区。
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第四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投诉数量达44968件,占投诉总量近一半。除此之外,一些暗藏的金融风险也逐渐开始抬头,大量发行的信用卡面临着不良信用压力的挑战。数据显示,2021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达860.39亿元。
一般说来,金融机构需根据持卡人的信用情况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管理。但从现实来看,无论是侵害用户权益,还是违反相关规定造成浪费和风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自身存在经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正当其时。
新规出台不仅有利于保障持卡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信用意识、规则意识,进而促使信用卡供需两端实现双赢。
新规对于长期睡眠信用卡20%的比例限制、规范联名卡管理等举措,将推动信用卡业务告别粗放发展模式,加速进入“存量时代”。在清理长期睡眠信用卡的监管要求下,信用卡业务“规模为王”的时代逐渐结束,各家银行也要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持续优化经营策略,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认为,此次新规,尤其是睡眠卡率红线的出台,对各家银行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不仅要提高发卡精准度,把对的卡配发给对的人,还要提升自身精细化经营能力,在客户维护过程中,做好动态管控,实现有效监测。
业内人士认为,新规的正式发布,是监管部门主导对信用卡业务的一次“倒逼”式变革。在重拳整顿信用卡业务乱象的同时,监管部门也给予了信用卡业务创新的充分空间。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信用卡的服务功能和产品供给将逐步丰富,其惠民便民服务的效能也将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