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说法:
“再苦再难,也要尽力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
“最好的修养,是把负面情绪摆脱在家门之外!”
“为了家人,为了家庭的和睦,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
这些看法和行为,在传统家庭观念中,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是正确的。
然而,问题来了。单位和家里都不能消化负面情绪,那么,去哪里才可以呢?真的只通过找朋友聊一聊,与三五知己品品茶、散散步或者去喝喝酒就可以让负面情绪消失吗?就能控制住负面情绪,不在家人面前发作吗?
网上有个段子:楼主的下属在某精神卫生中心因轻度抑郁、焦虑开了张一周的病假条。楼主发帖询问要不要批假,最热的回帖是——“批吧,否则万一他拿刀劈你划不来。”
虽然是个笑话,但的确在近些年,各种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等名词纷纷出现在我们身边。一旦被确诊,同事、朋友不知该如何与之相处,从而选择敬而远之或保持警觉提防;家人和当事者则更像得了绝症一样,无法确信是否可以痊愈。于是,除去焦虑、抑郁外,又增加了恐惧和对自己身体的不信任,结果很多人病情越来越严重。
被确诊成某某症,说明已经到了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干预、治疗的阶段,而其在萌芽状态时,原因却仅是随处可见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正确的办法对“负面情绪”进行处理和消化,任其肆意宣泄或累积,久而久之,你也很有可能成为上面笑话中那位要请假的仁兄。
那么,如何化解与避免负面情绪造成的伤害呢?
第一步,正确定义和客观看待发生的负面情绪,会让伤害减少一半。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看似分属不同学科的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同时,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饿了容易暴躁,困了容易找碴儿,生理期容易不讲道理,生病了容易情绪低落。因此,当负面情绪出现时,先别急着讨厌它、摆脱它、压抑它或指责它,不妨先观察自己:身体是否处于不舒适的状态?身体或心理的安全是否受到威胁?自己的需求(生理/心理)是否得不到满足,并且已持续了很长时间?认真检视后,你会发现一个新的认知——负面情绪的出现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警示。
这个认知,是我们有效化解并避免负面情绪带来伤害的第一步。
第二步,建立一个观念——家是化解负面情绪最重要的场所。
家是什么?温馨甜蜜的居所、风平浪静的港湾、坚强厚实的依靠……但我们不要忘记最重要的那个定义:家是父母,家是爱人。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当孩子带着负面情绪回到家的时候,需要的是被我们拥抱和允许,并提供帮助,而不是“恨铁不成钢”式的指责。即使这种指责是出于爱,也会令孩子产生“我有负面情绪,太无能了!”的自我认定。
孩子只有依靠父母或有足够安全感的家才能处理负面情绪,否则就会转化成和老师对着干、和同学打架、做出格的事情、欺负弱小等“坏”孩子的行为。或者,他们会把这种情绪压抑在心里,直到以更加强烈的爆发方式伤害自己或他人。
作为爱人一定要清楚,伴侣除了一起生活、孕育后代之外,还有很重要的职责和义务就是照料对方、支持对方,这当然包括一方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一对关系和谐的夫妻,在对方身体出现生理疾病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提供帮助,认为照料对方是应该的。可是,当爱人遇到心理问题,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却想不起来提供帮助,反而怪对方将外边的情绪带进家来,这不是很奇怪的逻辑吗?
帮助家庭成员化解负面情绪是作为家人的职责。家庭有这个共识,每个成员便会感到有依靠,被理解,受支持,那么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就会减少很多。
第三步,掌握一个知识点——每个人在负面情绪出现时,需要的化解方式各不相同。
在共通的吃好、喝好、休息好外,还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化解方法:
有的人需要自我疗愈。
他们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最好的“复活”方式就是独处。或是在安全安静的空间里静静地待着,或是吃些自己想吃的东西,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就是简单地睡觉。总之,就是不被打扰地用自己舒适的方式独处。当时间够了的时候,就会“满血复活”地自己走出来。
有的人需要被亲密的人帮助。
他们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更需要被认真倾听、被真心理解、被专心陪伴、被温暖拥抱,所有一切让他们体会到被重视、被爱着的行为,都可以让他们迅速进入自我修复的进程中。
有的人需要更开阔的群体。他们不适合在家里“疗伤”,需要走到人群中,或是和朋友们喝酒侃大山,或是去参加会议认识一些行业牛人,或是去参与拯救世界的活动。总之,更广阔空间里的社交活动才是他们的“疗伤圣药”。
大家可以通过询问或观察,了解家人适合以上3种方式的哪一种,如此,我们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最适当的支持。一定要记住:错误的方式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随着身体状态的起伏,随着生活、学习、工作不断产生的责任和压力的积累,我们总会与负面情绪不期而遇。可以说,负面情绪无处不在,更让人无可逃避。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客观认知负面情绪,并懂得如何与它们相处;希望每个家庭成员包容对方的不开心并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希望所有人的家都成为真正可以停靠的港湾。
欧琳娜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