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7日讯(记者李方)2022年3月,中概股遭遇过山车般行情,安永今日发布《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行业报告称,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来,已有11只TMT行业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时通过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实现回归,尽管目前港股受全球经济与市场影响,回归的中概股市值下跌,但二次上市为11家企业新募集资金超过2,200亿港元。报告预计,今年及未来几年或将有更多符合二次上市条件的公司回归港股,甚至回归A股,距离目标客户和业务场景更近,提升企业知名度,形成正向循环。
赴美上市曾是2000年以来众多中国TMT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重要手段。报告统计,截至2022年3月,共有223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少于2021年5月的248家。而223家企业中,TMT企业114家,占比超过50%。从市值来看,TMT企业的整体市值超过5,657亿美元,占全部中概股市值的51%。
2021年以来,曾经风光无限的赴美上市转而黯淡,大量中概股股价腰斩。与2021年的高位相比,中概股总体跌去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市值。其中,TMT企业的平均跌幅达29.35%。
报告称,中概股本轮出现巨大跌幅,主要受外界宏观环境影响。首先,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无法提供审计底稿的中概股企业将予以退市,后续进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投资机构因中概股面临退市风险,大幅减持TMT中概股。其次,全球疫情蔓延、俄乌冲突升级等风险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第三,受国内“双减”、反垄断政策影响,投资者对在线教育、电商等TMT企业信心下降。
但是,股价的暴跌并不意味公司基本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中概股中相当部分的公司在过去几年都保持着稳健的增长。
安永大中华区科技、媒体与电信行业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张伟雄表示,“近年来国外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增大,美国监管趋于严格;同时香港投融资环境持续优化,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放宽了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条件,这些因素共同催化了中概股的回归浪潮。”
报告显示,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来,已有11只TMT行业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时通过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实现回归,其中,2019年1只,2020年5只,2021年以及2022年至今已有5只,中概股回归节奏加速。
数据显示,已回归港股的11家TMT企业市值均在30亿港币以上,美股上市时间大于3年。其中,10家TMT公司美股上市时间大于5年。从上市前募集资金情况看,二次上市共为11家企业新募集资金2,200亿港元。除2只股票外,它们在香港二次上市当日开盘价均高于发行价。平均来看,收盘价与开盘价基本持平。
报告称,与去年高位相比,11家TMT中概股公司的市值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市值跌幅较小的6家公司2020年的营业收入平均值是跌幅较大的5家公司的20余倍,而净利润平均值相差超过300倍。
“在整体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具备稳健基本面的公司市值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可见价值经营、规模化发展是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利用二次上市的契机‘破圈’,则可能拉动新的增长。”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合伙人,华北区高科技上市主管合伙人李康表示。
对于企业来讲,A股也在积极吸引中概股回归,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尤其是科创板先行先试注册制,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因此回归A股也是潜在选择。另外,回归港股和科创板均需满足一定的要求,继续留在美股上市也是小市值中概股的一种选择。
在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概股回归浪潮将至。李康表示,“可以预见,更多的TMT中概股将重新审视港股市场,考虑到对冲美股市场中的不确定风险、进一步多元化股东结构、保持稳定的市值等因素,未来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将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国内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逐渐改善,包括上交所科创板、深交所创业板以及北交所在内的A股市场对部分在美中概股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