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炭产能空前压减,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双碳”目标提出后,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运动式“降碳”现象。近日召开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强调,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国家能源电力安全保供。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需要科学认识。众所周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长远来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逐步减少煤炭使用量是大势所趋。但“减碳”并非简单退煤。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风电和光伏发电,因为“靠天吃饭”存在着随机性、波动性等缺陷,需要煤电灵活“调峰”,为其并网消纳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现有技术条件下,肩负我国能源转型重任的可再生能源还面临大规模储能和发电成本高效率低等一系列挑战。此外,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较高的能源对外依存度等复杂现实决定:实现“双碳”目标,去煤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统筹推进。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需要科技创新。当“双碳”提上议事日程,如何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是当务之急。近年来,瞄准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一批科研成果脱颖而出,如煤制油实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煤制乙醇开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代、煤制烯烃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形成……一项项重大突破,有效推进了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未来,如何深入开展煤炭清洁燃烧与灵活发电,煤与生物质、光热、新型储能耦合发电,煤制清洁燃料与高值化工品,以及煤炭、天然气工业锅炉窑炉低氮高效燃烧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还须久久为功,做好技术攻关。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需要系统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不仅涉及能源结构,还涉及工业过程、交通运输以及生态系统碳汇、工程碳汇等各个领域,迫切需要跨领域综合交叉,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行业部门、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体系,推动“双碳”目标早日变成现实。(经济日报记者 沈 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