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直肠癌人群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50岁以上上升速度加快更为明显。医生建议,普通人群最好在40岁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排查癌变风险。
然而,有个“隐蔽”的结肠病变,检出率仅有0.07%,需要内镜医师高度的敏感性和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才会露出“庐山真面目”。
体检查出“普通增生性息肉”
2年后竟发现错了
38岁的马女士(化名)是一位医学院校的大学老师,教书育人的同时,她平常也接收了不少医学的新理念和新观点。因此,自身防护意识较高的马女士在40岁到来之前,在当地医院第一次做了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在升结肠考虑回盲瓣附近见到一片扁平的病灶,直径大约0.8厘米。
马女士回忆,当时医生给她取了病理检查,提示是增生性息肉,她也就不太在意了。“现在大家都认为普通的增生性息肉是不会发生癌变的,因此医生说定期复查即可。”马女士说,“我当时也查了一些相关文献,比较认同医生的处理方法。”
但马女士心里总是不踏实。2年过去了,马女士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要求复查肠镜。果然,这次还真查出了问题!
再次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的扁平病变直径已经有2.5厘米,比2年前大了不少,内镜医生周海斌副主任医师判断,这个大片“增生性息肉”可能是无蒂锯齿状病变(SSL),且局部可能存在细胞异形增生。
因为无蒂锯齿状息肉有癌变风险,周海斌建议马女士在肠镜下行黏膜剥离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告诉马女士术后一般无需外科手术及放化疗,之后定期肠镜随访即可。
广场舞队长与姐妹们相约做肠镜
查出7处枚癌前病变
遇到相似情形的还有69岁的王阿姨(化名)。
王阿姨平素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喜欢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很注重养生保健。这天,她和姐妹们相约来市一医院体检,检查项目自然包括“重头戏”——肠镜。
检查前,王阿姨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能吃能喝,无消化道不适,且去年刚做过的腹部CT提示正常,肠镜也不会有问题。作为广场舞舞蹈队队长,王阿姨在麻醉前甚至还给队员们制定好了第二天的排练计划。
令王阿姨没想到的是,内镜下竟发现了多枚“定时炸弹”。和马女士所患疾病相同,王阿姨的升结肠和盲肠发现了7处大大小小的无蒂锯齿状息肉,而且都十分隐蔽。
在市一医院消化内科团队的专业操作下,这些息肉被顺利摘除。术后,王阿姨了解了这些“定时炸弹”的风险,十分庆幸自己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周海斌介绍,锯齿状病变在人群中发病率为20%-40%,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可通过锯齿状途径进展为结直肠癌,占结直肠癌发生率的15%-30%,目前已被公认为除腺瘤-癌、炎症-异型增生-癌变、denovo癌途径之外新的结直肠癌变途径。
当前研究认为,无蒂锯齿状病变(SSL)和传统锯齿状腺瘤具有恶性潜能,已有细胞异型增生的SSL发展到结肠癌的时间会大大缩短,仅需7~15年。
无蒂锯齿状病变的早期检出和正确处理是阻止其进展及癌变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相关研究发现,SSL检出率仅有0.07%,许多患者背上“定时炸弹”却不自知。
因此,发现并及时摘除这些隐秘的“定时炸弹”就需要患者有良好的健康体检意识和清洁的肠道准备,内镜医师在操作时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周海斌提醒,“无感觉就是没病”“不痛不痒看什么病”这种理念已经过时,“早期胃肠道肿瘤就是没有症状的,大部分都是体检时意外发现的。”
记者 何丽娜 见习记者 许紫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