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轻度脑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好转,但严重的损伤会残留后遗症,不可能完全逆转。
日前,Nature期刊发布的一篇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根据研究论文,英国牛津大学格林邓普顿学院的Gwenaëlle Douaud研究团队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数据,通过纵向脑成像扫描图像的方式,调查了785名英国老人(年龄在51~81岁间)。结果显示,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与嗅觉、记忆等相关的脑区会发生退行性变化。
研究证据充分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新的病毒,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地发展。病原体感染人体的过程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反应和风险,新冠病毒也不例外。”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吴耀文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有充足的科学立论依据。
通过影像学比较,研究人员观察到一些显著变化,比如,在眶额叶皮质和海马旁回脑区(与嗅觉、事件记忆直接相关),感染过新冠后,灰质厚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少。再如,与初级嗅皮层直接相连的脑区,组织损伤的信号更明显。
研究人员表明,实验过程中,新冠感染者的嗅觉相关区域平均每年损失率为0.7%。其中,海马旁回、初级嗅觉皮层的损伤率高达1.3%~1.8%。而普通老人的海马旁回每年平均损失率仅为0.2%~0.3%。
论文还显示,在感染新冠后,老人的认知能力显著下降。与未感染者相比,受感染组的大脑灰质体积减少了0.2%~2%。该研究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杜奥德(Gwenaelle Douaud)对媒体表示,灰质减少0.2%表示大脑老化约1年,灰质减少2%则意味着大脑老化约10年。
上述研究遵循哪种逻辑基础?神经医学领域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德生对记者分析,上述研究所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属于循证医学证据强的研究设计,并按照真实世界疾病的发生规律进行随访观察。
朱德生描述,研究调查的群体为785位英国老人(51-81岁),根据随访过程中(38个月)观察对象是否发生新冠肺炎,分为新冠患者组(401例)及正常对照组(384例);比较两组患者间的脑组织影像学改变,主要观测的区域有眶额皮层、海马旁回、梨状皮层、嗅结节,它们都是大脑中与气味和事件记忆相关的区域。
“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后,与嗅觉、记忆等相关的脑区会发生退行性变化。上述研究设计科学,影像学评估技术先进,总体循证医学证据充足、可靠,可以支撑结论。”朱德生说。
退行性变并非不可逆
病毒引起的人类大脑退行性变有无先例?这一大脑退行性变是否可逆?
朱德生告诉记者,当个体免疫力下降时,环境中的病毒就会侵犯人体,包括破坏血脑屏障,病毒及相关炎性分子侵袭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皮层或者白质的病变,导致大脑功能发生损伤及退变。这些退变在例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脑炎后遗症等方面都有先例。
朱德生进一步表示,由于人类大脑的中枢神经细胞再生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一旦脑组织发生损伤,其修复能力较差,轻度脑损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好转,严重的损伤会残留后遗症,不可能发生完全逆转,“面对病毒的侵袭,仍要以预防为主,早预防、早诊断才能早治疗、早康复。”
事实上,近年来,病毒引起脑组织损伤与萎缩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治疗方案等一直是国内外神经内外科、医学影像科专家学者积极探索的方向。
吴耀文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瑞典于默奥微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曾在去年7月于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病毒或将成为急性心梗和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仍有学术专家对上述研究论文持疑问观点。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系主任唐金陵表示,基于大型电子病历数据库的非随机分组的观察性分析,以“真实世界证据”的呈现方式,正在被推崇成为随机对照试验的替代方案。
“比如UK Biobank,尽管这些‘真实数据证据’有大量治疗过的病人可用且出错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仍属于观察性研究范畴,这会错误报告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但并非真实因果关系的结果,或者会错误地漏掉具有足够临床价值的效果。也就是说,观察性研究存在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不足的风险。”
唐金陵说,要证明一项治疗无效或只有中等效果,必须依靠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统计学调整方法可以肯定地排除观察性研究中的所有混杂。
关键词: 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