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 (记者余璐)“与近十年平均值相比,2021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少。”在中国气象局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正式发布,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回答人民网记者的相关提问时如是说。
这份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气候报告指出,2021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5℃,比常年(1981-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暖年;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降水量偏多,北方降水量居历史第二多;汛期暴雨极端性强,黄河流域秋汛明显;区域性和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华南干旱影响较大;生成和登陆台风均偏少,但台风“烟花”影响时间长、范围广;共发生47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等强度以上龙卷16次,较常年偏多;有11次寒潮,寒潮过程多、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沙尘天气出现早,强度强。
记者梳理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时发现,2021年,我国气温高、降水多,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年景偏差,但气象灾害损失反而较常年相比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时,肖潺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气象灾害的损失不仅与气象灾害危险性相关,也和防灾减灾能力有关系。多年来,中国气象局一直在完善预报预警服务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已基本实现从减轻灾害损失到减轻灾害风险的目标迈进。这不仅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而且已成为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
此外,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显示,与近十年平均值相比,2021年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死亡失踪人口明显偏少,直接经济损失略偏少。对此,肖潺谈到,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预测,特别是针对性的预测对于农业的影响。
“在技术方面,针对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生育期提早做出气象灾害研判。在管理方面,通过加强部门联动,积极与农业部门会商沟通,及时传达信息,使农业部门早预警、早行动。通过完善气象信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粮食安全贡献气象力量。”肖潺说。
关键词: 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