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张文卓 广州报道 日前,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1年知识产权运营数据,全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114.64亿元,累计600余家中小微企业获益,进一步凸显了知识产权普惠政策成效。
广州市场主体近年创新活跃。截至2021年底,广州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超9.3万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3.7万件,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40%;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188万件,其中驰名商标有140件。
包括专利商标质押融资在内,广州正加速构筑全链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无形知产”正在变为“有形资产”,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更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与双向融合,助力广州打造更为全面的技术创新体系,向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迈进。
构筑全链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在前期还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在找金融机构融资时,大多选择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金融创新部负责人伍玉锦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知识产权质押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也存在价值评估、处置流转难以及信用风险。
为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广州先后组建了4000万元规模的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2000万元规模的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偿资金池,创新推出政府、银行、保险和评估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的质押融资广州模式。
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有助于对在基金存续期间发生的专利质押贷款损失予以补偿,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除了质押融资之外,目前广州积极推进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有助于引导资金投向高价值产业集群。
以广州开发区为例,2021年,全国首支纯商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长城嘉信—国君—广州开发区科学城知识产权商标许可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广州正式发行。该产品总发行规模为2.89亿元,由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增信支持,项目底层资产包括12家企业的58个商标,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环保等战略新兴行业,商标总价值高达3.9亿元。
自2019年9月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资产证券化产品“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支持计划”以来,截至2021年11月10日,广州开发区已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4支。该区不断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方式,已探索出一条贯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全链条。
广州知融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前明表示,这有助于集聚金融机构、评估机构等服务要素在区域内集聚,为区域内企业的全周期成长提供一揽子服务,最终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13%
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具体举措包括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
而加快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促进创新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盘活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是形成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例,刘前明认为,质押融资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高成长性企业,并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的过程。
“当企业意识到自己的专利能够被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认可,挖掘到专利的多种用途时,就会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创新活力的迸发。”刘前明说。
2015年以来,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919家增至1.2万家,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企分别增长150%、175%和20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超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同时,广州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
这组数据彰显了广州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但刘前明表示,接下来仍需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这需要促进知识产权的运营和流通,鼓励企业间强强联手,共同促进创新成果的落地。
《广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提出,将重点培育和扶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实现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明显提升。
根据《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未来将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企业研究院,打造体系化、任务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积极推动国产技术成果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