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除了在家团圆、走亲访友外,进电影院看一场精彩的影片,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据研究机构实时数据,截至2月2日01时13分,2022春节档新片(含预售)总票房已突破20亿。八部新片中已经有五部首日票房预售上亿。
与此同时,“暴涨”的票价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2022年大年初一,全国平均票价高达58.7元,比2021年40.3元的全年平均票价,增长了45.6%。根据某购票平台上的记录,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影院,单场IMAX 2D厅黄金档票价甚至达到了179元,在中部地级市影院,场均也不低于50元。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春节档票价,是自2018年春节档以来涨幅最大的一次。
上涨幅度如此之高的电影票价,恐怕会让不少人感觉吃不消。诚然,春节档票价大涨背后有多方面因素。比如,近两年来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电影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需要通过票价调整实现后期“补收”;有不少高投资大片,动辄数亿的投资需要通过票房加以回本;受供需关系影响,节假日的观众大幅增长,春节档已经成为公认的电影业黄金档,市场需求决定了商品价格等。
但这些因素并不意味着票价可以漫无边际地涨价。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16年春节档票房前三甲影片的全国平均票价为36.3元,2017年春节档票房前三甲影片的全国平均票价为37.9元,2018年为38.8元,2019年42.8元。虽然近年来春节档电影票价逐年走高,但涨幅基本保持在合理水平内,而非像今年这样一下子跳涨近50%。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视频网站等更多文化消费方式的出现,消费者被赋予更充分的选择权。对很多人而言,春节档观影不是必选项而是可选项,过高的票价除了会让观众觉得自己被“宰”,也会让其余部分潜在观众望而却步,从而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人均票价虽然上涨,但上座率却同步下滑,给影院带来的总体收入并没有大幅增加。
去年春节档,“电影票太贵了”“看不起电影了”成为很多观众发声吐槽的一个现象,2021年3月1日,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维权【进入黑猫投诉】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电影票价暴涨,表面上是市场推动,深层次分析还涉及交易中的消费者体验。一些影院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抬高电影票价,继而忽略节日期间电影消费的大众属性,太操之过急。
中国电影业发展至今殊为不易。这些年,电影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导演、编剧、演员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越来越多观众文化消费热情的提高,不断壮大市场规模,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进入。但是,过高的票价不仅会伤害消费者体验,同时也会加剧电影业的“二八定律”。毕竟在高票价下,观众只能将有限支出集中于少数几部片子,大多数影片的观影人数和营收很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如此不良结构必然会对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
多年前,为了让更多观众回到电影行业,有影院曾推出“五元平价票”活动。如今,电影行业要想和手机、网站、电视等竞争,采用“高价消费”策略只能劝退观众。春节档是更好通过情感与文化连接、提供良好服务,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回流的契机,不应为了多一点高票价拉起来的票房而做出短视投机之举,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理解,受伤害的最终还是自己的长远发展。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