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风控的关键价值
随着技术进步,虚拟人的能力日新月异,应对消费者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也越来越出色。
木木
不久前,一个名叫“崔筱盼”的年轻女员工,获得了2021年万科总部优秀新人奖。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亲自在“朋友圈”公布了这个消息,他还格外强调了这个新员工的获奖原因——“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达到91.44%”。
据媒体报道,“崔筱盼”是万科首位数字化员工,2021年2月1日正式“入职”。媒体在盛赞“她”的工作能力时,是这样描述的,“在系统算法的加持下,她很快学会了人类在流程和数据中发现问题的方法,并以远高于人类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种应收/逾期提醒及工作异常侦测中大显身手”。据说,许多万科员工此前并不知道“崔筱盼”是虚拟人这个秘密。
站在市场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此事,或许马上就会有所心得:其一,既然“崔筱盼”的工作如此高效,公司相关工作岗位的人员配置恐怕就要随之变动。其二,如果“崔筱盼”在催办预收、应付等事项上也能一展身手,并能引得所有市场主体的重视和重用,那当然就更好,这显然有利于市场整体效率的提高。其三,鉴于还有8.56%的失败率,或许可以再入职一位通达律法的虚拟员工,跟在“崔筱盼”后面,给无动于衷者、推三阻四者、强词夺理者甚至撒泼耍赖者发律师函、详细分析法律后果并准备打官司等工作,结局或许就更完美。
与“崔筱盼”的工作极为相似的,还有华夏基金与京东科技联合搭建的“智能排雷系统”,也是通过对海量信息的选择、分析、总结,筛查出风险点,进而提前预警。据说这位“虚拟员工”预警的准确率达到了85%。显然,这套系统把许多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同时把许多人从“未知”、“或有”的风险中解放了出来。或许,这套系统也有资格得到一个个性化“签名”——“鲍景源”。
其实,数字化员工的引入并非新鲜事,比如虚拟客服早就成为许多公司独当一面的主力,虽然也不乏把被服务者搞到崩溃的情况发生,但随着技术进步,虚拟人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日新月异,应对消费者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也越来越出色,以致消费者已经很难听到人类客服的声音了。从社会、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看,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于消费者而言,能快速解决问题即可,于公司而言,仅人力成本的节省就获益良多。
当然还有许多比虚拟客服更复杂的工作,也已经被数字化员工承包了,比如写稿机器人。
这类虚拟员工,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所倚仗者,是计算机、服务器持续强化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尤其是在AI技术越来越强力的帮助下,“他们(或她们)”的工作能力不停晋级,针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提炼、总结甚至“普遍联系”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快,得以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类的工作、生活之中。
从为人类赋能的角度看,这些“虚拟员工”的职业前景显然一片光明。同时能肯定的是,这些“虚拟员工”更广、更深地介入人类的工作,长远而言,显然也有助于“经济人”之间关系的简化、和谐,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市场的效率。因为从理性的角度,人类制造“虚拟人”,在赋予其生命的“算法”中很难想象会掺杂一些非理性的“参数”,没有这些非理性干扰,“虚拟人”的眼里应该容不得“沙子”,工作起来应该直接、快捷得多,一直困扰市场运转的许多“不良因子”有望被消除掉,市场效率得以提高。
这当然是一个远期愿景。能否实现,恐怕还最终决定于人的一些因素,比如,公司的决策层会不会心甘情愿地在公司运转的全架构中借助“崔筱盼”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在决策层面。现在假设一下,如果有“崔筱盼”、“鲍景源”的深度参与,或许,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纷纷“爆雷”的公司,有躲掉厄运的机会。或许,这才是“崔筱盼”、“鲍景源”这些智能风控的关键价值所在。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