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2月28日电 题:煤矿里的“百点热”“千分光”
新华社记者崔翰超
天空飘起雪花,地面上寒风阵阵。煤矿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
从副井来到800多米深的地下,工作面袭来的热浪让刘华意松了松衣扣,看着主井罐笼一趟趟往外送着煤炭,他知道那其实是“热”和“光”。
“我们的活不能耽误,电厂、锅炉厂可都等着我们的煤发电、取暖呢。”工作面上采煤机数据一切正常,想到自己的工作,刘华意脑海里就回荡着一首歌词: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在井下“发光发热”的刘华意,是华能灵台邵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综采工区的一名一线工作人员。这里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平凉市煤炭地质储量650亿吨,已探明储量109.53亿吨,每年煤炭产量可达到2100万吨,是甘肃省重要的煤炭基地。
“煤三代”刘华意来自山东,从2007年就开始了地下挖“光”掘“热”的日子,他也见证了煤炭行业这些年的进步。
“过去矿底下需要在支架下工作,工人难免‘灰头土脸’,鼻孔里都是煤灰。”刘华意告诉记者,现在矿井下以智能化设备为主,采煤机、液压支架等机器体积小、效率高,一个工作面只需要2名工作人员负责,劳动强度下来了,但工作效率提升了。
安全永远是矿下作业的第一要务。刘华意知道,过去由于缺乏技术和设备,矿里的情况难以预料,只能靠老矿工的经验来排查隐患,透水、塌方等事故是老一辈矿工的梦魇。
如今,有了专业的设备和仪器,刘华意和同事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矿里生产环境的变化。同时,每次下矿,他们总会带上矿灯、自救器、安全帽、两用仪等设备,到岗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排查安全隐患,辨识安全风险。
“现在我们是宁上百万元的设备,不加一人,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刘华意说。
据了解,平凉市现有矿井22座,生产矿井均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80%以上的矿井实现了采掘机械化、支护锚网化、运输皮带化、安全监测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保证安全与追求效率并不冲突。今年以来,煤炭资源紧俏,为了及时供应市场,刘华意和工友们“稳扎稳打”。得益于矿井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煤矿仅需要根据生产情况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不再需要用落后又不安全的“人海战术”。
“我们严格遵守三班倒的8小时工作制,下班大伙还能打打球。”刘华意说。
平凉市现有煤炭生产企业13户,1月至10月,共生产原煤1734.9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10月份全市煤炭产量达193.36万吨,比原计划增加31.7万吨。同时,随着新建煤矿逐步投产、停产煤矿恢复生产,平凉市煤炭产量保持增长态势。
记者了解到,平凉市3户火电企业装机容量达413万千瓦,今冬明春电煤需求量556万吨,已全部落实到位,库存均保持在7天警戒线以上。
陇上的光和热也会温暖远方。12月23日,“陇电入鲁”工程配套调峰煤电项目已正式开工,平凉市委书记周伟说,平凉市将全面提升全域煤电化产业发展水平,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
雪花落在煤炭上,给“黑色的金子”盖上了白色的“毯子”。一辆辆货车拉着沉睡的“火种”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