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高毛利率 高端白酒屡闻涨价声为哪般
作者:栾立
近期多家白酒、啤酒、黄酒企业都陆续公布了涨价方案。
对于部分酒种而言,确实面临成本上的压力,但对于大多数白酒企业而言,本身坐拥高毛利率但却频频涨价,背后是怎么样的考虑?
啤酒和黄酒企业的涨价理由大多与成本上涨有关。笔者此前在走访市场时了解到,今年以来,国内纸箱、玻璃、铝材、大麦、玉米等原料大多有20%到60%的涨幅,给酒企的生产成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部分本身利润水平不高的酒种。
而今年一直屡闻涨声的白酒行业,在年末也迎来了一波集体涨价。
比如近期五粮液就公布了对旗下核心产品第八代五粮液的提价计划,将计划外价格从每瓶999元提升到1089元,计划内价格889元不变,计划内外的合同量为3:2。经测算,综合下来,第八代五粮液的出厂价从889元提升到969元,涨幅近9%。
泸州老窖也随即跟进,对华北等地区的52度和38度的核心产品国窖1573的终端渠道计划内配额供货价格进行上调;同期舍得酒业、剑南春、古井贡酒等知名酒企也都对旗下的主流产品进行了调价。
但与上两个酒种相比,白酒提价与成本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笔者注意到,白酒企业提价的大多是旗下核心的中高端产品,这一类产品并没有很高的成本压力,而且渠道议价能力很强,可以将成本转移到渠道、终端和消费者层面消化;同时白酒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大多在70%到80%不等,销售净利率则在20%到40%之间,特别是头部名酒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更高,日子过得并不艰难。
事实上从2015年白酒行业复苏开始,“小步慢跑”式的涨价已成为白酒行业的常态,像这样节前高端白酒集体涨价也是司空见惯。
一方面,虽然白酒行业整体供大于求,但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酒类消费正在向头部品牌集中,而头部白酒企业也从中受益,由于其产能有限,“稀缺性”也成为助推高端白酒涨价的一个原因。而头部白酒企业在通过提价增加业绩收入的同时,利用资源的不对等性,根据自身战略需要,不断推动控货、涨价,进一步制造“稀缺性”。另一方面,则与白酒产品的特殊性有关,特别是高端白酒,其并不仅仅是酒饮产品,更多发挥的是社交媒介功能,即人情往来、商务交流的聚饮和礼品消费。长久以来,中国的人情社会中消费白酒更多的是社交属性,因此对白酒的品牌和价格标杆更有明确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的价格持续上涨,国内高端白酒价格再度进入历史高位,从近两年的市场看,部分区域白酒品牌的品牌力已经出现透支,难以支撑其不断提高的价格,业绩增长明显放缓。
笔者认为,高端白酒虽然有其特殊性和市场红利,但依然是消费品,终究跳不出供需关系的市场规律,如果一味利用价格影响市场,而忽视市场环境,可能会面临消费群体断层带来的泡沫与经营风险,特别是疫情下,消费者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假如白酒的价格最终超出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消费能力,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
关键词: 坐拥高毛利率 高端白酒屡闻涨价声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