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11月4日讯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用监管工作,明确提出要“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信用赋能食品生产监管,提升监管精准性、协同性和规范化水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已成为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一环。
深圳坚持以“制度+科技”为引领,深入推进食品领域全链条、全覆盖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全链条闭环式监管体系,实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完善食品安全严重失信者名单认定机制,打造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健全制度机制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信用监管的突出特点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市场约束作用,用市场的力量解决市场的问题,把政府单方面监管变为社会多元共治,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将信用手段贯穿到食品生产监管各业务环节,能够有效促进业务融合、监管联动,形成监管“组合拳”。
据了解,深圳持续出台《深圳市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深圳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量化分级管理规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规定(试行)》等法规、规范性文件,建立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以深圳市商事主体和公共信用库为依托,归集73个部门、8亿多条公共信用信息,全面整合许可备案、注销变更、行业行政检查结果、投诉举报、表彰奖励、互联网平台等数据,建设全息、多维、动态的食品监管对象基础数据库,建立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依法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同时,深圳将食品领域严重失信主体纳入失信惩戒对象范围。加强信用信息公示力度,累计公示涉及食品领域行政处罚信息1.7万余条、涉及食品领域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02条。举办9场信用修复专题培训,服务企业2700+,修复食品相关数据1.1万条,为7千余家失信企业重塑信用。
强化科技赋能 提升信用监管效能
新技术带来的科技赋能,使信用监管具有精确性,更加精细化。深圳通过信用信息系统,归集74家信源单位7.3亿条涉企数据;并通过“深圳信用网”“深信App”“i深圳App”“微信小程序”等10种渠道提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统一查询服务。同时,打造“深圳商事信用信息与事中事后智慧监管(双随机监管和联合奖惩)系统”,开发双随机监管、联合奖惩、协同监管、智能预警、监管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可视化分析、数据管理和应用支撑等8个子系统,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应用建模分析,全面推进信用监管。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承接市场监管总局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工作,目前已建立包含63项指标的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对全市223万家企业进行了信用风险分类,从低到高分为“A+、A、B、C、D、E”6个等级,实现信用风险的自动分类、动态更新。通过将信用风险等级信息全面应用于双随机监管,按照六个等级确定抽查工作计划,实施“信用+双随机”差异化监管。全市369万商事主体实现全量信用风险等级标记,依托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与市场监管领域2332个检查对象名录库一一关联匹配,确保抽查检查对象信用风险等级评价全覆盖。依托平台将抽取规则设置为按照信用风险从低到高进行差异化抽取,优先抽取风险高、信用差的主体,实施靶向监管、精准监管。
同时,深圳构建科学公正的企业通用信用评价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结合关键指标,制定食品生产信用风险等级及分级标准。该标准首先根据许可情况对各生产企业设定初始总分,再根据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扣分,对实施HACCP、GMP、ISO22000等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以及获得市级以上(含)监管部门奖励或认可的企业进行奖励加分。综合各项计分指标,对企业实施风险等级动态调整。监管部门根据关键信用指标,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监管,提升信用监管的效能。
此外,深圳持续加强对食品生产行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和地方特色食品的监测预警,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析模型。针对重大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信用降级警示,提醒监管部门及企业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