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药监局指导,中国经济网主办的“2021全国安全用药企业家论坛”,于2021年10月30日在北京举办。图为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肝病医学部学术主任肖小河做主题演讲。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影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30日讯 10月30日,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中国经济网主办的“2021全国安全用药企业家论坛”在北京召开。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肝病医学部学术主任肖小河在会上表示,总体上来说,中医药的安全形势是稳定的、可控的,国际上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也在不断减少。
众所周知,国际上,中医药安全性问题,不仅影响安全用药,也制约着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安全出现新问题,中药毒性认知与安全性评价模式亟需创新发展。传统有毒中药的固有毒性“明枪易躲”,更多传统无毒中药产生的特异质毒性以及间接毒性,可谓“暗箭难防”。
比如,传统认为何首乌易产生肝损伤,“在我们研究中发现,HLA-B*35:01基因携带者,服用何首乌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是非携带者的8倍,这就提示我们,中药安全性研究或者安全应用研究,不仅只看到药物毒性,更要关注机体因素,找到易感人群,人的因素很重要,以前中药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肖小河说。
肖小河透露,实际上,药物性肝损伤是国际性难题,因为没有特异性指标,普遍采取排除法,所以误诊率高达47%,中草药造成的肝损伤成因机制复杂、品种多,且还要考虑质量问题和中西药联合用药问题。
“就何首乌而言,我们制定了《何首乌安全用药指南》,这个指南能够很好的控制、降低何首乌安全用药风险,”肖小河说,“指南颁布后,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纳,采纳以后何首乌肝损伤的不良反应降低了75%。”
在肖小河看来,当前,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比以前更容易发现、披露或解决中医药安全性问题,因此,中医药的许多不良反应已从“尚不明确”到“可防可控”,国际上,不再是谈“毒”色变,中药安全性质疑日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