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今年主汛期,我国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让公众更直接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在老旧小区建筑改造、构筑社区绿地空间、创建海绵社区等方面大有可为。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比例已达30%以上,特别是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小区,建筑保温、隔热等条件差,能耗居高不下,为城市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带来负担。相较于新建社区中完整、系统、高标准的绿地供给水平,老旧小区的绿地空间普遍存在质量低、场地不足等问题,往往造成社区微气候环境质量差、居民使用不公平等现象,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居民缺乏休憩健身空间等问题。此外,城镇老旧小区的大部分基础设施修建于上世纪,部分小区由于排水系统老旧,雨水收集利用不足,出现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等问题。同时,应急与避难设施的建设也很不足。
加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除可以减轻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化解内涝等问题,更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减排的整体效应,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建筑改造方面,推广应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不仅节能节水,还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升级建筑围护结构,可以在减少能源负荷的同时升级城市韧性。比如,在南向窗户上方增加阳光遮挡以减少热量传递,或应用墙体保温、隔热、新风系统和高性能窗玻璃。通过建筑顶面、墙面的合理改造,获得最大体量的太阳能,并网太阳能光伏系统;通过风能、电梯下降势能和生物质发电,或在条件适合的社区利用浅层地热作为储能载体,使老旧小区成为具有独立微能微电网系统的“正能建筑”。
在构建城市绿地空间微气候方面,可通过合理增加绿地空间、设置遮阴设施,提升老旧小区户外空间微气候舒适度,最节约地消除热岛效应,增加美学效果。在改造过程中,科学设计绿地植物的冠幅和垂直结构,并结合场地主导风向和住宅群布局形式,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场地步道的空间布局。在社区内适当增加屋顶花园、外墙绿化、建筑立体园林等竖向性绿地设计,以及雨水花园等水景景观设计,以便调节微气候环境,提高绿地空间韧性。
在海绵社区建设方面,应以海绵社区理念贯穿设计和改造全过程,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态空间,缓解内涝压力,提升水资源涵养和循环利用能力。利用微地形设计,合理构建雨水径流通道,使用“收蓄渗排”于一体的雨水收集新技术。比如,在社区安装屋顶蓄水池等雨水收集装置;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提升雨水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的比例。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小区改造要站在城市更新的整体角度找准定位,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投入,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大应急防灾设施的建设投入,促进环境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的协调发展。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改造还能创造其他效益,比如,涵养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美学景观价值等环境效益,节省城市管网运行费用、促进周边土地房产增值等经济效益,以及切实增强风险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民生福祉等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