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空气质量中细颗粒物(PM2.5)月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单月最优水平,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最低。此外,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月均浓度也均为历史同期最低,分别为3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和21微克/立方米。全月优良天数23天,优良天数比例74.2%,也创历史同期最高。
成绩的取得,虽然有当月有利的气候条件影响,但也与北京付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
举措更精准。聚焦机动车污染贡献大的特点,加速优化车型结构,加大淘汰国三汽油车力度,全力做好配套充电桩建设,为大力推广新能源车提供保障。尤其是推动渣土运输等重点行业运输车辆电动化,有效减少了尾气排放。此外,还织密监管执法网络,针对夜间重载车辆上路多等特点,持续加大夜查力度。
范围更明确。紧扣春夏季为施工黄金期的特点,加强对工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超标排放冒黑烟、扬尘治理不到位等违法行为的查处。此外,还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督促各县区加强裸露土地扬尘管控。
重点更聚焦。结合北京市工业排放结构,以及进入夏季之后臭氧污染特征日趋明显的特点,采取飞行检查的方式,重点聚焦涉VOCs排放企业以及餐饮油烟排放的整治。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笔者建议加大以下几方面工作力度。
狠抓冬病夏治。多年以来的事实表明,北京4月-10月的空气质量都是不错的,一进入秋冬季,随着采暖季的到来,加之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些时段空气质量仍然较差。虽然北京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减煤等方面做得很不错,但仍有深挖空间。例如,到了取暖季,在五环路周边城乡接合部附近,还是存在燃煤取暖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夏季想办法加以解决。
做好区域联防联控。在极端不利气候条件下,北京市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在京津冀大范围内实现有效的联防联控才能真正实现污染物“削峰”。这就需要继续加大对周边城市的帮扶力度,不但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还要扩大扶持范围,否则治理效果易打折扣。
在关键点上持续发力。北京市在工业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优化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基本上挖潜空间已经不大。但是在运输结构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深挖。一方面,在物流运输方面可以加速路网优化,在郊区建立转运基地,进入城区使用电动车辆运输等;另一方面,应在城区内优化道路使用效率方面再下功夫,有很多道路交汇口因为红绿灯设置不合理、断头路未打通,以及违章乱停车管理不力等,带来道路拥堵从而导致尾气排放居高不下。此外,还应该在城市规划方面进行优化,逐渐改变大进大出式城市通勤现状,从根本上降低机动车的使用强度。
探索形成有效经验。北京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可以在技术运行、城市经验等方面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为京津冀周边乃至全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范式。刘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