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是该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不过,记者了解到,传统旋转手法操作由医生凭经验来完成,在疗效显著的同时也伴随高风险。
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朱立国教授通过守正创新,创建颈椎旋提手法,并研发智能化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开创了手法传承“人机结合”新模式,凸显了经济效益和临床价值。
2000年,在北京市一次医疗事故鉴定会上,来自北京市各大医院的骨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专家论证一起颈椎病患者经颈椎正骨手法治疗后出现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的案例。会上,一些骨科老专家向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朱立国教授提出疑问,中医骨伤科手法有无规范、安全性到底怎么样。对此,朱立国教授当时略带遗憾地表示,还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虽然这个案例最终没有被判定为医疗事故,但提高传统正骨手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与规范性却成为朱立国心中的目标,由此也开启了他20多年的刻苦钻研。
据了解,传统旋转手法操作主要是由医生凭经验来完成,其旋转角度及发力时间和力度难以控制、难以规范、可重复性差,操作不当可出现晕厥、骨折脱位、截瘫等严重不良后果。
为解决传统手法高获益伴随高风险的临床应用矛盾,朱立国主持骨伤科首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根据“筋束骨”理论创建颈椎旋提手法。通过结合牵引的作用特点,在继承传统旋转手法基础上,对其旋转角度及力度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改进创新,建立了由患者主动旋转、屈曲、再旋转至最大程度后,再由医生纵向提拉治疗。该手法建立了操作规范,操作步骤明确,大大增加了旋转手法可重复性和安全性,避免了医生旋转力易超出患者生理范围而造成的损伤。
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截至目前,颈椎旋提手法在全国30家医院推广应用,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
虽然颈椎旋提手法取得良好疗效、安全性值得肯定,朱立国也发现,很多颈椎病患者虽然症状明显减轻,但颈肩部酸胀、疲劳,或是上肢麻木等症状往往较长时间地残留,而且受凉、劳累后很容易加重或复发。针对这些问题,朱立国制定了基于“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配合”理念指导下以手法为核心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方案(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经48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方案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的优势。
业内多名专家评价,上述中医综合方案首次提供了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方案的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对骨伤科行业的同类研究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朱立国还研发智能化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开创了手法传承“人机结合”新模式。尽管颈椎旋提手法得到专业内及广大患者的认可,但传统的手法学习方式,基本都是师带徒、课堂讲授、手手相授,操作难度大、学习困难、周期长,初学者操作风险大,操作难以评价。
朱立国在一次急诊心肺复苏术的应急演练中受到启示,心肺复苏模型具有模拟人体器官、学员操作合格标准评价等优势。朱立国启动研发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为手法培训提供了实践平台,从而快速掌握其技术要点,缩短学习周期。该教学系统能够避免直接在人体上进行手法操作所导致的风险、低效和差异等问题,开创了科学、可重复的手法传承及评价新模式,积极推进了中医骨伤事业的科学化进程。该系统通过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术会议、课题协作等形式共培训学员6000余人,并作为手法教学工具引入广东、湖南等7所中医药大学,开启手法教学“人机结合”的新范式。
朱立国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7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34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8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作为国家骨伤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研究所所长,朱立国积极挖掘、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技术,引领中医药骨伤科行业发展,切实践行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团队所创建的手法操作技术在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交流,推动中医骨伤科走向世界。
记者 曾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