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等26部门及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6月8日在京举行。图为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影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讯 (记者朱国旺 郭文培) “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迫切需要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精准管控,系统推进粮食产业全链条节粮减损,以更好服务保障国民对数量充足、绿色优质的粮油食品供给需求。”6月8日,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京启动,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指出,节粮减损迫在眉睫,应全链发力、精准管控,以保障国民高品质粮油食品需求。
去年9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粮食产后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问题仍然存在,个别环节较为突出。大力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
那么,该如何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在吕军看来,就是要紧盯收购、储藏、运输、加工环节,从科技、质量、效率、健康方面下功夫。
吕军介绍,随着我国玉米、水稻机械联合收割率的大幅提升,国产收割机因精细化程度不够带来农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难题。这既需要加强技术攻关,也需要提高操作人员水平。因此,紧盯收购环节,推广科技收粮正当其时。而在这方面,中粮集团也积极调整。长期以来,中粮集团注重创新服务模式,引进先进农机,加强技术培训和全程指导,有效提高了收割环节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减少了粮食损失。
“目前,农户储粮占我国粮食产量一半左右,但由于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达8%。”论坛上,吕军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粮食储藏环节也是粮食浪费的主要环节,不容小觑。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紧盯储藏环节,确保存粮质量。落到实处,该如何践行呢?吕军提出,可从两个维度着手改善。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户采用先进储粮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导粮食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精细的服务。
不言而喻,我国粮食产销区域分布不均衡,粮食跨省流通、区域调剂数量越来越大,而运输方式对节粮减损影响明显。吕军介绍,袋装公路运输损耗率约3‰,而散装公路运输损耗可减少一半,迫切需要构建高效畅通、安全绿色的现代化粮食流通方式。
谈及全链发力,必然离不开加工环节。吕军指出,当前,国内部分消费者存在认知和消费误区,片面追求面粉、大米等产品的“精、细、白”,而不了解过度的粮食加工会降低出品率,造成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营养流失。因此,理应紧盯加工环节,注重营养健康。这既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宣传粮食健康营养消费知识,倡导健康营养的饮食理念,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也需要粮油企业坚持科学至上、健康为本。
据了解,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26部门和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宣传周更加突出“反对餐饮浪费”的理念。在宣传周期间,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将举行。